“虚实共生”的企业级元宇宙,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元宇宙不是玄学,正有大批的企业积极投身这场浪潮,并已经开始从现有的研发成果中真实受益。
上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圆满结束。在活动闭幕式上,作为国内率先把“元宇宙”写入地方十四五规划的城市,上海市“以会兴业”一举促成总投资高达150亿元的“人工智能代表性产业项目”签约,所涉25个项目中有17个与“元宇宙”主题直接相关。元宇宙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代表科技产业前沿技术的宽泛概念,而是朝更多的商用场景切实迈进了一大步。
有大批的企业积极投身这场浪潮,并已开始从现有的科技创新中受益。从制造企业的角度,可如何抓住机遇,向智能制造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现场照片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埃森哲、宁德时代、联想集团、华晨宝马等企业的嘉宾,在9月2日的“多元宇宙,智向未来——新制造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分享了他们的观察、构想与实践。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推进处副处长 陈斐斐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推进处副处长陈斐斐为论坛致开幕辞时表示,上海作为智能制造的引领城市,将继续大力推动工业元宇宙的发展新空间,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能级和规模。
“上海一直致力于推动元宇宙,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到2025年,上海三大‘新赛道’总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陈斐斐介绍说,上海市从顶层规划的角度来引领技术的发展,到今年底,上海将建设一百家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场景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
上海市针对“元宇宙”这个新赛道,部署了四个行动和八项工程,大力集聚重点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特色园区。陈斐斐指出,未来,上海市将从加强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攻关、加快建设通用智能模型研究设施、加强协同发展三方面入手,夯实上海市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先发优势。
▲ 埃森哲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大中华区主席朱虹
埃森哲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大中华区主席朱虹指出,数字化转型的下一个十年已经开启,变化是常态,唯一不变的是技术创新将以指数级增长的速度持续下去。 她说: “数字化转型的窗口期正在大幅压缩,企业既要注重培育应对危机的短期适应能力,也要更加积极向未来寻求机遇,大胆转型。 ”
她表示,在整体经济波动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凸显。她说,“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是元宇宙重要的应用场景,而埃森哲希望能继续为上海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新规划、新赛道做出新的贡献。
▲埃森哲创建的“Nth Floor”元宇宙空间
埃森哲技术服务全球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杜保洛和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企业技术创新事业部兼阿里事业部总裁俞毅博士带领与会嘉宾一起,走进了埃森哲创建的“Nth Floor”元宇宙空间,亲身感受了虚实融合的新世界。
杜保洛指出:“当人们想到元宇宙的时候,会觉得这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但是我们认为元宇宙不仅仅关乎未来,而且关乎此时此刻。虽然我们处于元宇宙的早期,但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接下来十年的竞争中,如果想保持竞争力,需要从今天开始考虑,你的企业如何在未来虚实融合的新世界取得成功。”
▲埃森哲全球技术研究院高级研发总监 阮大卫
埃森哲全球技术研究院高级研发总监阮大卫博士从“未来网络”、“可编程世界”、“虚实共生”、“无限算力”四个趋势,带来了对多元宇宙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的更多解读。 他认为,未来数字的战略会包括互联层、体验层和物质层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企业只有掌握这些技术层,才能成功和物理世界实现整合。 他特别强调,企业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扩展新技术的应用”。
智能制造是元宇宙落地的重要场景。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荣誉院长、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教授,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首席转型官徐赫,华晨宝马数字化生产与物流总监戚海飞,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先进制造企业事务及灯塔工厂项目负责人吴桐与埃森哲大中华区工业X事业部总裁余鸿彪,深入探讨了新技术落地工业制造的场景与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荣誉院长、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
“一讲到AI就想到人工智能,但是在工业应用场景里面,我要讲是‘增强智慧’。”倪军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提出,工业场景因为要将不同倪军教授表示,工业AI的研发,不仅要做好AI算法开发,还要更多对工业场景的深入了解,通过合理的算法,可以对工程制造装备或者产线的质量进行预测、诊断和补偿,需要IT、DT、AT和OT的深度融合,才能为客户、企业创造真正的价值。
关于工业增强智慧的具体应用,倪军举例称,在工业场景下测试关键参数时,一个传感器的失效可能意味着其他传感器也已失效,想要在不额外增设硬件的条件下甄别数据的真实度,这就需要增强智慧的参与。另外一个典型场景是高铁,高铁在运行过程中有非常强的噪声,判断运行途中关键部件的性能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但增强智慧可以帮助技术人员非常精准地捕捉信号并诊断问题。
但是,他也提到AI在工业级场景应用会遇到的挑战,比如,很多工业场景缺乏训练数据库,以及如何把不同“从制造角度来讲,我希望未来的智能制造,除了能实现传统制造业追求的产品的成本、质量、可靠性等等目标,还能给我们企业提供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可以提供抗干扰的能力,可以让系统可重构,可重复使用。所有设备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调整。”倪军教授这样诠释他对智能制造的理解。
▲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首席转型官徐赫
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首席转型官徐赫介绍了联想集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建设智能、韧性、绿色的供应链。 他强调: “联想作为工业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非常注重协同,利用技术改善和提高效率,不仅是把自身的工厂做好就够了,而是希望把生态体系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客户、供应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当作一个平台对接,来协同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敏捷和韧性。 ”
▲华晨宝马数字化生产与物流总监戚海飞
华晨宝马数字化生产与物流总监戚海飞指出:“数字化转型有三个关键点,数字化人才、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文化。从文化角度,今天企业是否具备数字化文化,比如是否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真正拥抱和利用好数据,分析解决业务问题;技术层面,企业需要构建数字化技术能力,将技术平台化,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人才层面,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里,综合性人才非常重要,比如在生产智造领域需要对工艺、业务、流程,IT都有深刻理解的综合性人才,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综合性人才快速培养出来,企业面临很多挑战。”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先进制造企业事务及灯塔工厂项目负责人吴桐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先进制造企业事务及灯塔工厂项目负责人吴桐从灯塔工厂的经验总结了打造行业样板的“BATD”思路,他指出:“B就是Business,企业在讨论技术之前,首先要思考什么样的工厂的生产可以获益;A是Architecture,思考工厂如何支撑企业实现业务形态,组织架构、流程架构如何;T是Technology,在工厂运营模式、流程架构、组织架构梳理清楚的基础上,再去讨论应用什么技术来满足需求;最后是D即Data,也就是工厂采集哪些数据,来实现工厂不断的迭代优化。”
▲埃森哲大中华区工业X事业部总裁余鸿彪
在圆桌讨论环节,埃森哲大中华区工业X事业部总裁余鸿彪与嘉宾们分享了在新一轮技术浪潮下,企业应该构建的关键能力。 他总结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即将迎来下一个十年。 虚实融生的世界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协作方式、新的商业模式,埃森哲将持续服务各行业企业,将技术应用于企业及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书写高质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