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服装,这条近千亿级赛道越“晒”越好!

2022-09-09 10:45:45

  以行业视角探寻夏日经济品类的发展脉络,分享行业发展经验。本期为“防晒服饰”篇章,看这条千亿级赛道为何越做越好。

  
 

  炎炎夏日,走在户外,总能遇上不惧酷热、遮得严严实实的男女老少,他们头顶遮阳帽、穿着防晒衣或冰袖,不让一寸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之下。防晒,俨然成为夏季出门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防晒服装是一门好生意

  防晒服装,最早于2007年在美国流行,进入中国的初期大多应用在户外领域,如The North Face、哥伦比亚、探路者、迪卡侬等运动品牌中都有防晒系列,抵御户外运动或工作中的紫外线伤害。

  或许是人们对防晒“抗衰老”的认知深入,热衷防晒的人群不再局限于户外工

  据中商商业研究院数据发现,中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已由2017年的501亿元增至2021年的6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9%。线下销售是防晒服饰的主要销售渠道,2021年线%。

  起源于面料技术

  现在,防晒+冷感已经成为防晒服装的标配,也是商家“黑科技”宣传与竞争最激烈的两大卖点。

  先看防晒性能,根据我国《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中的规定:一款产品必须同时满足UPF值大于40、UVA透过率<5%才能被称为防晒产品。因此商家往往会把UPF值、UVA值标注在最显眼的地方,用数据展现产品的防晒性能。

  防晒能力的强弱,也就成了商家提高防晒衣价格的重要指标。比如一款售价超1000元的HOII连帽防晒衣,号称用到凉感面料、光能布料等技术,能让皮肤“减少7.01%的黑色素值、63.65%的皱纹数量”。另一款同样售价千元的波司登男士防晒衣,声称采用了UPF 100+的防晒面料。哥伦比亚在防晒服产品中应用了“奥米”防紫外线技术,防晒能力得到世界皮肤癌协会的推荐。

  不过,在防晒衣打开市场、提高单价方面,防晒功效或许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毕竟炎热的夏季,想要说服顾客穿着长袖去防晒,最应该解决的是不透气性与闷热感。

  品牌着力在面料、织法上提升透气性。据了解,蕉内的实验室研发了三种凉感科技面料,通过注入含有特殊矿物质的凉感粒子,让防晒衣摆脱闷热厚重感,产生清凉、轻薄的穿着效果。蕉下使用的AirLoop面料,也能透过高热传导及特殊编制结构实现冷触,让穿着者站在猛烈的太阳光下也不会闷热。

  在防晒+冷感两大板块竞争越加激烈的当下,某些“成分”也被商家重点抓取出来,诸如玻尿酸面膜、驱蚊、木糖醇等,变身为今年夏天的防晒衣“黑科技”,让防晒衣的价格水涨船高。

  CAMEL新推出的“面膜防晒衣”系列,声称包含大量玻尿酸成分;部分品牌宣称防晒衣的面料能有效趋避20多种蚊虫,趋避率高达97.06%;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商家出售含“木糖醇”的防晒衣,宣传肤感透气、轻盈,穿上即可降温5℃。

  品牌抓取女性用户

  要想在这片市场上脱颖而出,品牌仅仅依靠面料技术还远远不够,还得懂得抓取顾客心智、创造使用场景。

  美丽修行相关数据显示,关注防晒品类的人群中女性占比超过90%,而女性用户决策因素中,好看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吸引顾客方面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注意,设计高颜值产品,讲好产品故事从来都是品牌最常用的手法。

  企查查数据介绍,蕉下涉及的195个专利中,绝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蕉下最开始靠胶囊伞火遍全网,靠着娱乐圈明星带货,让蕉下迅速占领了防晒伞市场,后来持续更新SKU和产品系列,基于城市户外场景的防护需求,根据不同场景做细分化的产品思路,例如冰袖大类会针对开车、骑车设计不同长度、是否覆盖手背、手指的产品。

  与蕉下一样,Oh Sunny也在产品颜值、品类上下了大功夫,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注重美观,还通过和国内外潮牌及各类IP合作推出联名单品,吸引年轻女性消费者的注意力。

  仅防晒衣这一项,防晒服装也从单一设计迈向时尚设计:长款风衣造型能大面积防护紫外线带来的伤害;功能性薄纱或蕾丝花纹图形带来的朦胧美感兼具高适应性和运动感;齐腰短款的廓形打造个性运动防晒服。除此之外,探路者甚至推出一款“光变科技”的防晒衣,能在太阳光下迅速变色,显露出各式各样的花纹。

  防晒衣产品需求功能看似单一,其实包含了女装服饰的全部属性,在呈现当下流行元素与设计上,加入精致的设计细节,如可收纳口袋、衣袖、和加长帽檐以及不同材质拼接,给防晒衣增添上时尚又实用的小功能。

  结 语

  从防晒服饰的初出茅庐到份额连续倍增,对于品牌而言,防晒服饰产业的升级无疑是当代商业成功运作的典范。但消费品最终还是要回落到消费者,人们或许会为品牌、外观买单,但是防晒衣最根本的需求依然要回归到防晒与透气上。在防晒、冷感等各项硬指标都跑分接近的情况下,场景化开发和外形亮点才应该是商家争夺的另一处卖点。

下一篇:今日美股盘前交易必读(202298)
上一篇:《巴蜀珍稀目录文献汇刊》正式出版 巴蜀文献体系再添新编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