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储能”如何发展?这场论坛上,嘉宾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2022-08-27 22:43:24

  一周之前,受高温天气和用电负荷急剧增加等叠加因素影响,四川首次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这一举措备受能源领域人士关注。一周之后,四川德阳,来自全国各地的能源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人士仍旧热议四川能源保供话题,他们将关注点聚焦于储能领域。

  8月27日下午,作为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主题为“可再生能源+储能”创新应用与示范推广的论坛举行。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之际,具有新能源特征的新型储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创新储能技术和模式,培育壮大储能产业?现场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可再生能源+储能”创新应用与示范推广论坛现场
 

  “今年初夏以来,我国很多地区持续高温且突破历史峰值,带动了用电负荷大幅增长,一些地区出现缺电的情形,使我们认识到不断提高储能技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可再生能源和储能这二者具有组合优势和组合需求,这种模式通过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个角度的应用场景,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本身消纳难、外送难和调控难等问题,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论坛一开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便抛出了近期舆论热度较高的电力话题。

  在姚振智看来,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和装机量占比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将在电力系统的调节和保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是现有能源领域受极端天气影响出现保供问题,另一方面,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基于能源储备层面的储能技术和储能产业迎来多重政策利好。今年年初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就明确了储能产业发展“路线图”。

  然而,目前来看储能行业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从储能技术类别看,主要包括以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为代表的物理储能;以超导储能、超级电容储能为代表的的电磁储能;以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胡泊介绍,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阶段,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问题和挑战。

  “主要存在成本高、创新不足、消纳压力大、机制不完善等四方面问题。”胡泊分析道,以机制层面为例,存在储能市场主体不明晰,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储能行业仍旧存在价值体现困局、技术及工程困局、安全隐患困局等问题。”中国电气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提到的问题同样引发参会人士共鸣。

  国家储能产业的“顶层设计”提出了一项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论坛中,参会人士普遍认为,拓宽场景应用,成为储能产业走向大规模商业化之路的一个途径。

  一些全新的储能场景正在建设。8月26日,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厂区,全球首个二氧化碳+飞轮储能示范项目在德阳试运行。

  “二氧化碳储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容量大、储能时间长、项目建设不依赖地质条件等特点,目前电-电转换效率为60%-70%。”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宇说,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直接发电并网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存在弃风、弃光现象,而储能可将间断、不稳定、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储存,再按照需求平稳、可控地释放。

  方宇还介绍了一种储能模式——共享储能电站。这类场景整合了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资源与需求,通过规模化采购与建设施工,降低储能电站成本与运营风险。

  论坛上分享的一组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国内以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为主的新型电力储能市场规模将超30GW,年均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

  在胡泊看来,储能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联盟能够发挥行业整合优势,推动产业壮大发展,“通过行业联盟的模式,可探索适合储能行业良性发展的环境和商业模式,可以组织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打造储能项目实施落地平台,推动合作落地。”

  就四川而言,本地储能产业发展正在汇聚专业科研院所的力量。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首席科学家、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在论坛中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将会面临许多颠覆性技术的挑战,天府新能源研究院将聚焦清洁能源、电氢耦合的零碳技术、清洁热能及地热、新型储能技术等未来产业赛道的核心技术。

下一篇:7个行业获融资净买入 采掘行业获净买入最多
上一篇:英国股市收高 建筑和材料、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和工业金属和矿业等上涨的板块带领股指走高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