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系列述评③丨拼出真章扛大梁
、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快手、爱奇艺等头部企业的集结地,同时,一大批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也已在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拥有话语权。上半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同比增长53.99%。
↑成都智算中心
7月21日,由于疫情影响,四川大剧院临时将舞剧《醒·狮》线下演出改为线上,结果成就一场全国现象级轰动演出。意料之外的流量,恰好说明,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成都稳增长的关键力量。
还有一个小插曲。有网友在相关平台留言,询问何时出台汽车消费补贴政策。其实,早在两年前成都就有针对汽车消费的补贴措施。今年市委工作会也提出,新能源汽车消费正在风口,要加大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力度。自5月20日以来,成都陆续发放了4波次线%,有效引导扩大了汽车、家电、绿色建材等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
这个夏天的成都,委实很难。疫情来袭,罕见高温,电力供应面临严峻考验,再加上进入主汛期,抓实抓细防汛减灾工作刻不容缓。但是,再难,也挡不住拼经济的步伐。
7月28日,成都东部新区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2个项目总投资约227.4亿元;
7月29日,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亿纬锂能成都动力储能电池一期,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亿元;
7月30日,成都市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重大产业化合作项目落地;
成都抓项目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快,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从1月签署协议到7月如期开工,半年。上海拓及轨道交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从最初接触谈判到最终落地,不足40天。一位项目负责人开玩笑说,以往别人形容成都人干事像鸭儿凫水,表面纹丝不动,其实脚掌在水面下使劲划,这次,是脚掌都翻到水面上了。还有一个,就是瞄准“链”。事实上,抓项目既是抓增长,也是抓发展后劲,抓结构调整,抓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项目,要围绕建圈强链,以产业图谱为引领,不能“抓到篮里就是菜”。
比如7月26日开工的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将开启飞机绿色循环经济新模式,填补了中国航空产业链末端空白;再如8月18日东方电气批量交付三峡集团的“郫都造”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氢能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超过90%。
目前,以东方电气为“链长”,郫都已聚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各相关企业以及科研院所超过20余家。还有日前正式亮相的华西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目标就是打造“航母式”精准医学产业集群。另外成都中车长客项目,“链主”已经引来了45个“小伙伴”落地成都。
8月9日,成都公示了6家2022年度“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高端软件产业链链主企业,12家“2022年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申报”新型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
凭着一股“拼”劲,成都发出豪言,要确保全年签约重大和高能级项目360个以上。
危机,危机,“危”的后面往往跟着“机”。事实上,机遇不会从天而降,所有的机遇都是被倒逼出来的。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让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都承压而行,但也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腾挪出了一个新的空间。今后30年,城市的“出圈”,就要看今天是否主动出击,是否有前瞻性的布局,是否围绕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的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西电东送,川气东输,也许平日关注的人并不多,但此次四川遭遇历史同期最高极端高温、历史同期最少降雨量、历史同期最高电力负荷叠加的局面,人们才惊觉,原来四川早已在“全国一盘棋”中挑起大梁。
勇挑大梁,不仅要稳自身,也要辐射和带动周边,不仅要顾眼前,也要看长远,不仅要“埋头种地”,也要抬头望天。作为四川勇挑大梁的中坚力量,成都要做的,就是要在大局中担起使命,负起责任。
7月28日,成都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更名为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核心示范区。守好“天府粮仓”,也就是为守好“大国粮仓”做贡献,这是安邦定国的头等大事。
8月18日,“赛莱默成都妥妥服务中心”在成都龙泉驿区正式启动。自此,全球水技术创新者赛莱默参与到成都系统推进全域的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中来。其背后,是成都加强城市安全韧性的步步踏实,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全国“破题”。
8月23日,川渝两地联手发布《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之前,6月30日,两列中欧班列分别从两地同时发出。至此,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2万列大关,携手打造了全国中欧班列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如今,两地再次联手,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以务实举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6月30日,中欧班列列车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等待发车。
可见,成都的“稳增长”早已跨越了一地一城的边界,一个大逻辑,就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在“全国一盘棋中”勇担当。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下成都正在实施的“三个做优做强”,即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做优做强郊区新城,这是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对成都未来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既是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发展韧性,稳住经济增长的务实举措。具有全局价值的是,围绕“三个做优做强”,成都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设置了几大改革课题,诸如如何形成与人口分布和特征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配置机制,如何建立重大平台联动共建机制,如何健全城市安全韧性推进机制,等等。每一题,都是城市发展的问题、难题,既聚焦成都的实际,也直面城市发展的共性,体现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示范”意义。
敢拼,还要善为,拼出真章才能挑大梁。成都,正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更有力姿态担当“国之大者”“省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