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336年!康熙《荣县志》“回家”:流落山西古玩交流会被发现,系存世孤本
据整理该书册的时任广西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调研员、副编审刘汉忠介绍,在此之前,”
8月22日,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科长刘刚向刘刚坦言,康熙《荣县志》能够“回家”,要感谢刘汉忠先生,他为整理该书付出了许多心血。下一步,他将延续刘汉忠先生之前的研究整理成果,与其他方志专家和部分文史工
↑康熙《荣县志》原件照片。刘汉忠供图
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科长刘刚回忆,此次“回归”的这本康熙《荣县志》件,是四川社科院客家与移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伟平在网上寻得。。
↑刘汉忠整理后影印的康熙《荣县志》。刘汉忠供图
对于该书册的研究,刘汉忠先生称,他此前写过一篇名为《康熙荣县志孤本的发现及其价值》的论文,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并收录于《中国历代方志整理与研究》。今年6月,他还自费影印制了康熙《荣县志》数十册,《前言》对此书的版本及文献价值又作了补充。
8月22日,
↑康熙《荣县志》原件照片。刘汉忠供图
在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历代旧志目录》的《现存目录》记载里,也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和民国《荣县志》四种版本,没有康熙版。
据介绍,天壤孤本康熙《荣县志》四卷,九行十九字,四周双边,开本高26厘米,宽18厘米。版框高21厘米,宽14厘米。卷一封域志,下设星野、沿革、疆理、山川、古迹、地利、物产、赋役、风俗各目;卷二建置志,下设城池、县治、学校、文庙、祀祠、公署、宫室、坊市、集场、桥梁、寺观各目;卷三士宦志,下设官师、选举、人物三目;卷四为艺文志,含制诰、古碑记、古诗行三目。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年间,刊本不避帝讳情况并不少见,至乾隆朝才很严苛,但仍然有不避者,或一书之中避与不避兼有。
康熙《荣县志》卷端题名反映出主修与主纂者的责任:“嘉定州荣县知县韩荩光校阅,井研摄荣县知县朱大任重校,嘉定州荣县知县易其极增定”,另有“训导赵发祥订正,典史屠之煐监梓”。具体编纂者有:“举人刘世璋纂修,举人刘容参订”。
到了乾隆年间,《荣县志》重修,将康熙《荣县志》卷前朱大任、易其极、刘世璋的三篇序文以及《凡例》《纂志姓氏》原文转录,因此得以考察康熙志编纂的始末。
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为何康熙《荣县志》却现身山西?目前尚无定论。
刘汉忠先生关于康熙《荣县志》的研究中分析认为,
↑康熙《荣县志》件单页。刘刚供图
此外,全书纸张用料为蜀地麻料,纤维较粗,因此能在极为干燥的西北地区留存下来。如果是竹纸印本,又没有好的存身之处,恐怕早己脆裂而片纸无存了。
荣县志》的“祖本”
刘汉忠先生接受时表示,中国旧志目录里再增加一种存世孤品,这是值得庆幸的。从内容看,康熙《荣县志》当是现存《荣县志》的祖本,它承上而启下,接续明代自万历二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的地方史实。至乾隆续修《荣县志》,内容、体例、卷目依承康熙《荣县志》而延伸和扩展。而后有嘉庆志,有道光志,有民国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两部新编《荣县志》。
↑康熙《荣县志》件单页。刘刚供图
陈伟平、刘刚在查阅康熙《荣县志》发现,这在四川清初州县志中,实属为数不多的几部县志之一。
此外,,真实反映了康熙初年荣县社会经济的萧条,也为研究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荣县场镇的恢复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是了解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书内还保留了一些周边州县的信息。
↑康熙《荣县志》件单页。刘刚供图
“康熙《荣县志》的史料价值不可低估。”刘刚表示,康熙《荣县志》不仅让荣县自唐宋以来的地方志传承体系得以完善,弥补了荣县在清代及以前的史志空白,还为研究自贡乃至整个川南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刘刚表示,下一步,他将与陈伟平一道,延续刘汉忠先生之前的研究成果,与其他方志专家和地方文史工 任志江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