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世家新包酷似“垃圾袋”上热搜,奢侈品们的“丑”生意你看懂了吗?
实际上,近几年来,一部分“丑单品”也的确获得了一些人的追捧。
“当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自我,不再盲目相信和追捧主流时尚的时候,主流审美的‘丑’,反而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反潮流’的需求。”趋势营销专家、知萌咨询机构创始人兼CEO肖明超称,不排除一种可能性,购买大牌丑单品的人,是“反精致审美”的支持者。
可是,这不代表大牌可以任性地“丑”下去,借“丑”营销、“敷衍态度”下的丑单品更不会被消费者买单。
“曾经的香奈儿也足够反叛主流审美,亚历山大·麦昆的整个设计生涯也饱含与猎奇和丑相关的争议与批评,但其中包含的创新和探索却是真的。现在的奢侈品品牌有点形式主义,丑也丑得很普通,逐渐沦为博出圈的工具。”书艺评价,奢侈品品牌可以出“丑东西”,但如果失去真诚,只是借丑出圈,反而会被丑反噬。
书艺观察到,一些品牌将日常事物进行奢侈品化,还有一些针对中国传统节日推出的系列产品,只是在原有的产品上加入一些符号或标签,就成为了新品。这是一种“很糊弄、不用心”的行为。
消费者对这类“丑单品”,表现出“质疑”的态度
两年前巴黎世家的七夕广告发布时,就曾因过于敷衍的设计,引发了很多国内消费者的反感。明星胡兵也发声称,品牌似乎对自己很自信,却对国内审美存在“误解”。
“我们必须得认识到一点,只要品牌没有伤害到民族情感,没有不尊重用户,没有伤害到某个群体 的理念,所谓的美丑本身,是个体审美立场,对品牌没有根本上的影响。”柴耿琦称,“但品牌需要把握借‘丑’营销的尺度,否则很容易伤害品牌信誉度。”
“借丑营销”并不会永远奏效,而且“品牌通过这样一种操作,本质上还是想在短期内制造网红效应。但是对于奢侈品的长期发展而言,还是要做更垂直的研究和更深度的洞察,能够让奢侈品既保留经典,又能够跟人间烟火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场景中的一种美学存在。这可能是巴黎世家这个案例能带给大家的一个重要思考。”肖明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