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计划”发布!事关每个成都人的运动生活

2022-05-19 20:44:01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天府绿道健身场景、社区运动角等“家门口运动空间”建设,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

  如何进一步满足成都市民多样化、便捷化的健身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体育局研究制定了,日前已通过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怎么解决,城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该如何建设?《行动计划》给出了答案……

  《行动计划》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

  :到2025年,高质量构建“运动成都15分钟健身圈”,推动形成以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体育公园和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为特色,充分利用城市“剩余空间”“金角银边”建设社区运动角等为补充,加大学校等存量运动场地设施开放共享为支撑的成都市“家门口”运动设施体系。

  :要合理规划布局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确目标、细化标准、强化实施,并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

  拓宽资金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相互支撑,建立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长效机制。

  
双华社区运动角
 

  推动覆盖“三级三类”体育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全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类型、数量、质量短板全面补齐,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简阳市新合社区运动⻆
 

  在主要任务方面,围绕有效扩大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城乡全域体育公共服务,从顶层设计、项目建设、强化保障等三个方面明确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做好统计调查、制定规划计划、强化基本配置、落实居住区配套、营造绿道健身新空间、建设体育公园、打造社区运动角、激活特色户外体育空间、推进智能化建设、提升开放水平等10项具体举措,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

  在保障措施方面,从完善工作制度、完善政策支持、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加强工作督查等7个方面明确了实现行动计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兴隆湖绿道健⾝新空间
 

  《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市民身边的健身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单一等短板精准施策。在强化“三级三类”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挖掘剩余空间、生态空间有机规划布局各级各类运动场地设施,以点带面形成丰富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结合各类空间资源条件和群众健身需求,提出社区运动角、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体育公园等特色项目,打造富有生态底色和烟火气息的公园城市健身新场景。

  
社区运动角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不仅是一项惠民行动,同时也为社会主体提供了更多机遇。《行动计划》指出,。

  具体资源包括: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植入体育设施的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

  到2025年末全市统筹新建、提升改造100个以上的体育公园,各区县将形成1+2+N的体育公园格局。

  全市每年新、改建不少于100个“社区运动角”。

  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分别植入不少于1050、200处,其他各级各类1000处。
 

  
 

  兴隆湖绿道健⾝新空间
 

  在社会主体比较关注的“产权归属”方面,《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土地要素保障。例如: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各相关方协商依法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者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不能影响土地供应,且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相关规定期限。

  
国槐社区运动角
 

  《行动计划》的印发,也得到了国内体育专业领域的充分认可。为此,运动君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

  
 

  “从百姓需求和城市发展两大角度来说,首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这份《行动计划》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体现;其次,《行动计划》的实施将让成都市民高质量参与体育,,全面优化城市公共服务。”

  
“公园城市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运动空间,,这是《行动计划》在制定过程中的一大思考。在中心城区大型场馆设施完备、尤其是赛事名城建设提质增效的情况下,更多地开发社区‘金角银边’,也是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
 

  《行动计划》的发布意义重大,其紧扣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部署和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战略目标,以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健身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逐步解决“健身去哪儿”问题,加大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家门口运动空间”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进行的民生工程,和每一位成都人都息息相关。如何建?建在哪?有什么需求?广大市民都可以踊跃提出自己意见,通过“运动成都”微信公众号回复。

  蒲囝

下一篇:慈溪爱琴海购物公园是如何 “焕活新生” 的?
上一篇:48岁建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王锡真任甘肃银行行长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