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手的海底捞:给商场出难题,给自己找新路
文丨杨亚飞
餐饮人过去一段时间之难,在近日的财报季得到集中体现,“中餐一哥”是其中焦点。
根据海底捞昨晚披露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收入167.6亿元,同比下滑16.5%,并由盈转亏,上半年净亏损约2.67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81.7%。
海底捞历年门店变化情况,36Kr绘制
换言之,在去年11月份自断臂膀之后,半年多之后海底捞准备重新把它接回来。从啄木鸟到硬骨头,一年之间,海底捞的心态跟随门店规模发生了过山车般变化。
说关就关,说开就能开吗?
去年底啄木鸟计划的一个诞生背景是,海底捞翻台率已经从2019年的4.8次/天,降低至2021年的3次/天,客单价也从2020年的110.1元高点,跌至2021年上半年的104.6元。
海底捞门店客单价及翻台率表现,36Kr绘制
但海底捞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不小,颇被诟病的是“一刀切”的做法。此前36氪从商场方面啄木鸟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按照盈亏平衡标准,对水平线以下门店直接“粗暴”做关闭处理的做法。这显然会“误伤”一些因疫情回本周期拉长、但仍处于正常爬坡期的门店。
之所以能“任性”快速扩张,跟海底捞行业头部地位的特殊性有关。据36氪了解,为了吸引客流,商场会通过类似租金减免、长租约以及装修补贴的优惠政策方式,吸引海底捞进入,这让因密度开店所需的短期资金压力大幅缩小。
关店风波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只是宣告了扩张的终止,也让海底捞失去了一部分商场方的信任。但时间过去半年多,“硬骨头”门店重启计划的出现,一切似乎出现了缓和余地。
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门店重启并非不无可能。36氪从知情人士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支撑着海底捞的门店重启:
其一,闭店时海底捞的门店设备封存做的比较好,在原有门店基础上,做杀虫清洁即可复用;其二,海底捞属于连锁化扩张,过去一些商场是批量入驻,且此前门店商场做了比较多的改造,为这些门店寻找替代的品牌比较困难;其三,疫情之下,商场方和其他商户需要海底捞继续引流。
伴随商业地产由增量转存量运营,叠加疫情的冲击,连锁品牌与商场方已经不单纯是甲乙方的关系,而是愈发捆绑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打脸,此前海底捞确实曾在啄木鸟计划披露时,给自己留了一手后路,包括提到部分门店会“择机重开”,休整周期不超过两年。
实际的门店重启,可能不会进展太快,相比于一年前,海底捞和商场方都会更加小心。
一方面,海底捞目前翻台率未见明显反弹,新的规模化扩张可能仍将放缓。按照此前海底捞新任CEO杨利娟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在平均翻台率达到或超过4次/天之前,海底捞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新店。”
在缓解客流压力面前,其他问题都是小事。
堂食之外,多条腿走路
同样是餐饮头部,同样面对疫情影响,海底捞没有肯德基那么幸运。当就餐场景从餐厅搬回家庭,快餐的影响不比火锅那么明显。
海底捞同店日销及翻台表现,图据财报
海底捞的出海预计在接下来会进一步提速,包括日前已经披露,会将海外业务拆分并在联交所单独上市。此外,海外门店的食材本地化已经在进行当中,通过为海外业务的扩张筹措专项资金,能让他们在海外接下来有更快速的露出。
中高端火锅市场在上半年展现了优秀的抗风险能力,与海底捞客单价类似甚至更高的凑凑,上半年同店销售额跌幅仅为呷哺呷哺主品牌的一半,且期间人均消费,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及以下,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渠道和需求的碎片化是不可逆的,更清晰的用户画像和菜品体系,是海底捞以及餐饮品牌共同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