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大医》出版:讲述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的故事
技术背景下时,便显出了一种“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却能创造出人为奇迹”的微妙的惊喜感。
比如方三响和孙希等人救治病人时,手术中伤者突发动脉痉挛,方三响利用智慧迅速采取了危机解决方案。在这段情节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专长,在一系列饱含冲突的对话和行动中彰显,既紧张又活泼。类似的设计还非常多,鼠疫的检疫、皖北水灾的病理分析……找准了专业背景下快节奏的合理性,让《大医》既有推理小说的刺激感,也有蒙太奇电影的镜头感。
二
这本书的创作源于马伯庸2017年受邀参加的华山医院职工文化讲座。那座建于1910年的哈佛楼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创毕竟在《大医》精彩的故事背后,是厚重的历史。为此马伯庸开始有意地搜集各种相关资料,购买民国医学相关书籍,每天读几份老《申报》,走访了很多老医生和老专家,甚至还考虑过找个医科大学报一门基础课。
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照片
马伯庸认为,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也是学习整个中国近现代医疗史的过程。他坦言,自己落笔时已经做了心理建设,但依然大大低估了创作难度,中途好几次想过要不要放弃,但是总感觉被医界先辈们激励着无法停笔。
在他的设计中,这个故事要从清末一直讲述到新中国成立前,每一个时代的医疗发展情况都是不同的,医疗常识和手段也和当下的认知非常不同。比如,1900年才有血型的概念,1911年才普遍接受输血需要匹配血型。再比如,青霉素1943年才在美国实现量产,在1945年前中国还是靠磺胺来抗菌。诸如此类细节的把握,都需要马伯庸尽力考究。
苏州大学教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读完《大医》后,评价该书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具的上佳作品,他说,“通读全书稿,精彩纷呈,可圈可点之处甚多……飞扬的文采,使本书的写作犹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令人陶醉。希望能够早日付梓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