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被中消协点名,预制和现煮你更中意哪个?
预制菜的走红,首先归因于其自身的独特属性。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民生之根本,但日常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有一手好厨艺。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大多数人行色匆匆,甚至连吃饭都是忙里抽闲。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预制菜的火,有其一定道理。“热一热,几分钟就能搞定一个菜”,既省时又省力,着实满足了众多不善厨艺或者快节奏人士的消费需求。
在技术端,如今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逐渐完善,为餐饮食材在运输、仓储环节中提供了品质保障,满足了消费者对口感和体验的高品质要求,成为中国预制菜行业迈向标准化、产业化的强大支柱。
同时,预制菜能够有效降低餐厅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减少此前疫情期间因暂停堂食而带来的损失,相比于传统菜式,预制菜的便捷化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吸引着各大连锁餐饮品牌入行布局。
资本入局,预制菜赛道选手都有哪些?
相比起“现炒现吃”,“免洗免切”这样简单快捷的方式更符合人们的第一选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有超八成的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表示喜欢,但仍有近两成的消费者表示对预制菜感觉一般或者不喜欢。
而随着预制菜“大行其道”,现炒现做的菜品正在减少。有消息爆料,不少餐厅为了提升出餐效率、降低成本,出现使用预制菜代替现制菜的现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热衷于消费预制菜,更何况是在餐厅、堂食等消费场景。不少食客去餐厅消费,主要希望的是吃上餐厅里师傅的地道手艺,尝尝现炒现吃的锅气,殊不知吃的却是预先制作好的预制菜,这难免令消费者感到不满。
就本次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来看,针对有餐饮门店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的情况已被点名。
从餐饮店角度来看,使用预制菜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出餐时间,也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食材成本。但从消费角度看来,使用预制菜未告知实际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有违等价交换原则。
那么,面对这些乱象,加强对预制菜新业态的研究,推出相应的政策规范成为促其良性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消协指出,要强化从业人员资质、进货渠道管理、标签标注等规定,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同时,线上线下食品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有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鉴于预制菜可能存在更多的食品安全风险,可以考虑建立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
试着代入一下,当我们去餐厅消费时,是否也希望知道菜品的真实情况和相关信息?如果你本来不想吃预制菜,因为店家没有告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那你能欣然接受吗?
这实际上违背了你的真实消费意愿,也涉嫌侵犯了你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捍卫消费者们的权益,“预制”和“现煮”当有红线,唯有让预制菜存在于大众可见的“阳光”之下,才能让预制菜行业健康生长,才能让消费者们吃得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