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的焦点问题:只有“衰退”才能压制通胀?
因为这代表经济只是进入疲软阶段,而不是深度萧条。
第二个原因是:即使经济恶化,工人仍能获得更高的工资。这时推动通胀的
而且,至少在1970年代末的一段时间里,私营部门大量借贷并减少储蓄,这也推迟了痛苦的时刻。
放到今天,这意味着家庭和企业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应对高通胀的冲击:
1、保持名义支出不变,并接受实际支出的减少。这样经济将放缓,甚至可能收缩,但一旦成本稳定下来,情况就会好转。
但这其中存在“非线性”风险,特别是如果失业率上升,经济会进一步收缩。
2、减少储蓄,或借更多的钱,以保持实际的消费能力。这将限制对经济的打击,通胀最终应该会消退。
但人们无法长期维持这种状态。
3、通过要求更高的工资来抵制压力。这样实际GDP和就业将保持弹性,但通胀问题依然存在,可能与央行的目标不一致。
当前央行明显“痴迷于”第三种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特别密切关注工资水平。
与欧元区和日本相比,美国工资水平引发更持久的通胀的风险似乎要大得多。
但几乎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上世纪70年代的幽灵显然正导致央行不断加强其鹰派立场,而不管经济发生了什么。
自然,这给金融市场创造了一个非常困难的环境。领先指标肯定会恶化,或许是急剧恶化,但通胀焦虑将持续,这意味着我们距离央行转向温和立场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