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再落超300亿投资
在上海疫情防控向常态化逐步转换之际,作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发动机”的临港新片区举行了第一场重大活动。共37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其中包括9个外资项目。
5月20日,临港新片区举行“投资新片区 引领新发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上海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表示,疫情没有改变全市狠抓临港快速发展的工作力度,没有改变市场主体投资临港、发展临港的坚定信心,没有改变临港如火如荼、只争朝夕的发展势头。
目前,临港新片区正在加快推动复工复产,
4月23日,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
此次签约落地的37个重点项目,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保税研发等领域,涉及产业及城市投资项目270.92亿元、服务贸易类项目注册资本金58.64亿元。
鹰兹汽车保税研发展示交易中心是此次签约的9个外资项目之一,鹰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斯特凡.彼得
揭牌2年多以来,临港新片区已签约项目1162个,涉及投资额6400多亿元。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尽快走出疫情影响、抢回发展进度,并在3个月后临港新片区三周年之际,交出“三年大变样、未来不一样”的答卷?
陈金山表示,临港新片区将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开拓自由便利的经济市场。“对外,我们将加快接轨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以项目落地倒逼改革创新,在外资准入、资金跨境流动、人才往来、特殊税收制度等方面加快突破。”陈金山说。
对内,临港新片区将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利用自主创新优势和数字化手段,压缩审批环节、强化过程监管,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同时,还将充分利用空港海港自由港的优势,加快建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通过口岸带动贸易、贸易带动金融、金融带动产业,把保税研发、保税维修、跨境电商、绿色再制造等打造成人无我有的王牌产业。
同时,临港新片区还要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打造韧性十足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更具前沿性、带动性、国际性的产业,聚焦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集链成群、集群成势,全面提升竞争力。加快布局汽车电子、智能软件等园区。
这中,陈金山表示,要做强四大“引擎”:做强园区孵化培育、做强创新研发机构、做强公共服务平台、做强应用场景开放。“推进场景建设和制度供给,降低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进入市场的门槛,为颠覆性技术、未来感创意提供丰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