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各大机构最新研报(2022119)
机构最新研报观点汇总:
美银证券:重申渣打集团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至66.4港元
美银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重申渣打集团(02888)“买入”评级,调高明年每股盈利预测12%,目标价由58港元升至66.4港元。
报告中称,自上次更新盈利预测后,利率市场已步向反映明年的两次额外加息,将渣打2024年的净利息收入预测上调5亿美元,较去年水平增长32%,同时估计集团的成本将每年增长5%,高于早前目标的3%。另预期渣打将在全年业绩中公布7.5亿美元的回购,三年内以每年7.5亿美元的速度将股份数量减少10%,但预计集团仍会处资本盈余状态。
小摩:维持太平洋航运“增持”评级 目标价下调至6港元
小摩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太平洋航运(02343)“增持”评级,目标价由6.2港元下调至6港元。在大宗商品需求广泛复苏的支持下,全球干散货航运在2021年结束时运价和盈利能力强劲反弹,看到2022年继续出现牛市情况,预计在行业的脱碳推动下供应将变得更加紧张。
报告中称,随着全球基础设施刺激措施的推出,航运需求状况有望改善,但由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贸易限制和一次性事件的严重影响,需求状况仍会波动。但该行认为总体前景看好,这也为运费提供了支撑,海运干散货贸易有望同比增长1.8%,而供应量将同比增长1.5%。
该行表示,尽管即期运费在年内仍存在波动,但认为太平洋航运盈利状况相当稳定,由于公司优先将剩余现金返还给股东,看到公司有吸引力息率,预计派息比率有机会增至50%。
大和:华润电力上月风电售电量同比升66.9% 重申其跑赢大市评级
大和发布研究报告称,重申华润电力(00836)“跑赢大市”评级,去年12月风电场期内售电量同比升66.9%,增幅显著,受惠于产能提升等所带动。此外,去年12月附属电厂售电量约1751.7万兆瓦时,同比下降0.1%,相信是受火电厂期内售电量同比跌8.9%所拖累。
大和:重申中银航空租赁“跑赢大市”评级 目标价微降至70港元
大和发布研究报告,重申中银航空租赁(02588)“跑赢大市”评级,下调2022-23年每股盈利预测8%-13%,以反映鉴于2022年可能加息,目标价由72港元降至70港元。
报告中称,公司在复苏的市场中占据强势地位,管理层对市场前景持相对乐观的看法,建议投资者等待更好的切入点。管理层表示,整体行业形势有所改善,包括来自航空公司、二手飞机市场和航空部门流动性现金回款率,还表示在3月份的年度业绩将提供2022年指导。
该行提到,管理层认为恢复飞机价值,市场对窄体飞机及最新技术的需求量很大,而对宽体的需求飞机仍然疲软。管理层看到恢复国际旅行和口岸重新开放,将成为宽体飞机价值的关键催化剂,但也强调评估值普遍落后于市场情况。尽管最近病毒疫情变异爆发。关于飞机交付,管理层解释,2021年交付量的短缺可归因于飞机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生产遭受疫情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以及表示预计将在2022年交付。另未来飞机租赁渗透率逐步提高;货机风险敞口的潜在增加。
高盛:上调今明两年油价预测 看好中石油、中海油
高盛发布研究报告,将2022及2023年布伦特期油价格预测由原先81及85美元/桶,上调至96及105美元/桶,指出疫情下全球库存低企,估计经合组织的库存至今年夏季将降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OPEC的备用产能也降至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因此预期油价将提升以推动库存上升。
报告中称,若市场供需要达到平衡,预期长期油价将上涨至每桶90美元,布伦特期油现货价格至2023年或达到每桶105美元。该行指,亚洲油企缺乏积极的对冲计划,现货石油价格敞口为同业中最大,预期今明年油价上升将带动亚洲油企产生显著的自由现金流,并上调2022及2023年平均EBITDA预测18%及19%,主要看好中石油(00857)、中海油(00883),同予“买入”评级。
高盛将中石油2022-23财年EBITDA预测上调19%及16%,以反映较高的油价预测,并将2021财年EBITDA预测下调2%,目标价由5.8港元升至6.5港元,并列入“确信买入”名单。另上调中海油2022-23财年EBITDA预测16%及23%,2021财年EBITDA预测下调2%,目标价由11.7港元升至13港元。至于中石化(00386),该行将2021财年核心EBITDA预测下调6%,以反映去年第四季油价低于预期及天然气进口损失高于预期;2022财年核心EBITDA预测下调3%,目标价由4.9港元降至4.6港元,评级“中性”。
野村:维持药明康德买入评级 目标价208.86港元
野村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药明康德(603259)(02359)“买入”评级,目标价208.86港元。
报告中称,公司发盈喜,去年收入同比增长38%-38.5%至228.2亿元(人民币.下同)至229亿元,符合该行预期,略胜市场预期;纯利同比升68%-70%至49.7亿-50.3亿元,胜于预期。核心业务增长主要由化学业务驱动,认为这份业绩反映公司作为合同研究机构(CRO)行业领导者的强劲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