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掌舵,华润置地紧握“四张牌”
两年前,疫情的爆发以及三道红线年会是房地产的“史上最差之年”。殊不知,这个“最差年”其实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市场情绪低迷,行业持续向下,房企陆续释放出的2022年中报,大部分录得营收下降,利润大跌、甚至亏损。行业一片愁云惨淡,房地产这场“寒冬”,远没有要结束的意思。
当房企告别土地、金融、杠杆等行业“红利”,进入一个低杠杆、低利润、讲运营的时代,产品力、运营力、管理能效等成为核心竞争力。“寒冬”里,这些以往被忽视的因素,成为房企御寒以及活下去的必备素质。
8月31日,赶在最后一天,华润置地发布了2022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华润置地实现综合营业额728.9亿元,股东应占净利润106.0亿元,核心股东应占溢利101.6亿元。
业绩会上,董事会主席李欣说,上半年置地的各项指标跑赢大势,实现核心净利润和股息的增长,这一点实属不易,充分证明华润置地有穿越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和定力。
可以说,相比整个行业,这份较为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华润置地一直以来坚持战略笃定的回应。它数十年如一日打造的“3+1”业务格局,让企业在新旧的变局和阵痛中,保持了业绩的平稳、甚至逆势的增长。
如李欣所言,凭借“3+1”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华润置地面对行业格局的变化,具备非常显著的特征及差异化竞争优势。“更高的护城河和更宽的安全垫,是华润置地战胜当下困境的底气。”
从这份中报,外界再次看到了华润置地的长期主义,以及在这一战略坚守下培养起来的“四大能力”:一、多元协同;二,资产优质;三,财务稳健;四、高效管理。正是这几大能力,助力了华润置地更好地穿越眼下的行业周期。
“3+1”业务协同发展,牢筑业绩护城河
背靠前身为香港“联和行”的华润集团,华润置地在多年的发展中,或多或少延承了几分港资的特质。谨慎看待未来市场以及对长期主义的坚守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经历多行业多轮周期的华润置地,深知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早在二十多年前已开始持有并运营投资性物业。进入“十四五”,它已构建起“开发销售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与生态圈要素型业务有机联动、一体化发展的“3+1”业务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华润置地旗下在营购物中心59个、面积726万平方米,在营写字楼19个、面积122万平方米,在营酒店15家、面积73万平方米。
基于相对保守的资本化率,华润置地经营性不动产公允值达2224.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5%。期内实现价值增值24亿元。资产质量及规模行业领先。
另外,上市近两年,华润万象生活实现合约面积3.23亿平方米,在管面积2.45亿平方米,较2021年底增长0.98亿平方米。
在李欣看来,三个主航道业务中,开发销售占比大,是业绩增长的发动机;经营性不动产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是稳定器;轻资产管理业务则是业绩贡献的强劲增长极。
三者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这种独特稳健多赛道协同发展的生意模式,成为推动华润置地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优势和根本保障。
表现在中报,规模庞大的经营性不动产和轻资产管理业务,期内为华润置地业绩提供了重要支撑。
受市场影响,物业销售营收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上半年,华润置地实现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租金收入61.9亿元、8.4亿元、5.7亿元。如果剔除期内减租影响,前两者租金收入均同比增长14.2%、10.4%。
期内,华润置地旗下购物中心零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至541亿元,大幅优于市场水平,整体出租率96.4%,维持行业高位。
华润万象生活更甚,期间实现营业额52.8亿元,增长了31.5%,核心股东应占溢利实现10.4亿元,同比增长33.5%。此外,生态圈要素型业务共实现营业额76亿元,同比增长19.4%。提供足够的增长动力。
良好的业绩增长,助力华润置地租金覆盖股息及利息倍数持续提升。20186月的销售及市场推广支出占收入比2.7%,较去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一般及行政支出占收入比3.0%,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显示其经营管理效率持续提升。
谈到企业下半年的改革,李欣称,华润置地仍将深入开展组织架构的变革。“目前实现了薪酬激励向一线倾斜,比较好地推动了一线组织能力的提升和自驱力的提升,持续打造敏捷、高效、精干活力的组织,激发置地干事创业的精神。”
随着行业变革渐入深水区,未来,“华润置地也向经营要效益,坚持降本增效,保证业绩,稳定增长,塑造产品品质,抓开发效率,持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和发展质量和回报率。”谢骥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