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年轻人抛弃了?呷哺呷哺上半年关37家店、客单价上升也难“止血”
创始人贺光启重新坐镇后,也没有挽回昔日“连锁火锅第一股”的荣光。
2022年8月29日晚间,呷哺呷哺披露了半年报。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收入为21.5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0.47亿元减少29.22%;亏损由2021年上半年的4690万元增加至2022年同期的2.78亿元,同比扩大459.95%。
其中,呷哺呷哺餐厅的销售额由2021年上半年18.67亿元减少43.1%至2022年同期的10.64亿元,凑凑餐厅的销售额由2021年上半年的11.27亿元减少9.1% 至2022年同期的10.24亿元。
财报中,呷哺呷哺把收入下滑和亏损原因归咎于疫情。
二级市场上,呷哺呷哺的表现也并不乐观。自2021年2月1日创下每股27.15港元的高点后,其股价就开始“跌跌不休”。截至8月30日,呷哺呷哺股价已经下滑至每股3.39港元。
回归初心
财报中,呷哺呷哺表示,2022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呷哺集团也推出了相应的举措。
重新上线“高性价比”模式被呷哺呷哺放在了首位。此前,高性价比和平民化曾是呷哺呷哺的标签,但在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品牌升级计划”,试图从快餐定位转型为“轻正餐”。不仅在门店装修和菜品上升级,客单价也随之上涨。2017—2021年,呷哺呷哺客单价从48.4 元增长至62.5元。
“近年来,呷哺呷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强,品牌也有老化的趋势。”餐饮分析师、餐宝典创始人汪洪栋向时代周报表示。“呷哺呷哺此前的价格优势不再,导致其不再令消费者所接受。”
事实上,早在2021年8月,贺光启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呷哺呷哺是一个大众消费为主的品牌,近几年的发展让消费者产生了一些的误区,呷哺呷哺将重新回归成立时的初心,继续走大众消费路线元以内。
不过从最新的财报来看,呷哺呷哺的客单价仍在上升,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顾客人均消费为63.1元,比2021年上半年轻微上升。呷哺呷哺在财报中称,原因是推出更多新品令顾客产品选择更为多元。
为保持业务竞争力、管控成本,呷哺呷哺计划在接下来三年内,进一步投资1亿元,用以升级该加工单位的物流、采购及质量控制流程。
呷哺呷哺拓展市场的野心也体现在财报中,其表示将进一步启动“东扩南进”的扩张战略,为了执行将业务拓展至华东及华南地区这一战略计划,将于上海设立第二个总部,让本集团将业务拓展至沿海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大湾区等的一线城市。另外,凑凑作为呷哺呷哺成功及有利可图的模式,将继续扩张国内门店,并向海外发展。
在文志宏看来,呷哺呷哺业绩的增长引擎在于其品牌的发展和门店的扩张。近年来,呷哺呷哺在门店扩张上趋于保守,即使在例如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上都没有完成良好的布局。火锅市场在飞速发展中,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呷哺呷哺趋于保守的布局直接导致其模式被市场迭代。
他表示,呷哺呷哺过去的重心在北京市场,倘若把上海作为第二总部,真正把华东、华南市场重视起来,对其未来业绩提升将会有非常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