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议见丨写六千字致谢的苏正民返乡支教,是最浪漫的传承
从“何其有幸……这一路虽坎坷崎岖,我却遇到了无数好老师、好同学、好朋友,感谢你们,让我暗淡的人生充满了光亮和希望”到“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还要困难,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走出凉山”。近日,曾因毕业论文致谢而感动无数网友的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又一次了进入公众视野。已经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支教老师的他,用不同的身份,凝聚起了似曾相识的感动。
早在那篇长达6000多字的论文致谢中,苏正民就饱含深情地写道,“作为受助者的我希望能够成为施助者,为那座山背后的孩子们做些什么”“阿苏唯有继续努力学习、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扎根最基层,永远做这片黄土地上最忠诚的儿子”。如今,被黄土地唤醒的孩子回到了索玛花间,曾在山路上追光的少年播撒起光的种子。
这束光,穿透云层,照亮寒门学子。无论是小学时“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是家常便饭”,还是中学面对家境优渥、成绩优秀的城里学生时“浸染着火塘煤烟味的破旧衣裳、矮小的身高,成了被嘲讽对象”,苏正民的动人之处正在于,用自己的勇毅与坚韧,为无数人书写了面对困境时的铿锵答案。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他与黄国平、王心仪等榜样一道,给予了寒门学子趟过山路坎坷、迈过心路曲折的信心与勇气,如今返乡支教,更是让榜样的力量,渗入到了后辈学习的生活肌理中。
这束光,驱散乌云,照亮大众共识。前段时间,“小镇做题家”成为了一个有些争议的词汇,普通人的个体奋斗被部分人污名化,其重要原因正在于奋斗本身被抽象甚至消解,以至于“相信过程”成为了一句空话。而苏正民的故事,描摹出了奋斗的模样,这是很多人不曾见过甚至难以想象的,事实自有千钧之力,无须观点上的辩驳,便足以击退嘲讽的声音。而其返乡支教的选择,更是让感恩、承诺、奉献等词汇,落在实处、扎根土壤,将方寸之愿望融入宏伟之理想,讲述着“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对于大众来说,也是一堂值得深思的社会课。
这束光,点燃火把,照亮使命传递。“一个艰苦到连当地老师都无法留下的地方,这群来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师是如何坚守下来的”,这是苏正民见证的光;在返乡支教前就开始赞助家乡贫困学子,曾带领数百名志愿者,为凉山9个县市近200所学校支教班级的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关怀帮助,这是苏正民发出的光。传承最浪漫的样子,便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苏正民照亮了这份浪漫,也必将收获更多浪漫。
苏正民就像一根线,串起了脱贫攻坚、扶贫扶智,串起了寒窗苦读、改变命运,串起了梦想接力、使命传递……就是这根线,与无数条线交织在一起,在黄土地上,织出青春的起跑线、圆梦的大舞台。未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呵护下,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苏正民”,背起行囊,照亮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