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干旱持续 北半球收成受“烤”验 国际玉米后市如何演绎?
全球谷物供需边际或逐渐宽松
欧洲是世界主要玉米进口地。徐亚光称,干旱影响下欧洲玉米新作产量大概率减产,在自身减产的情况下,新年度势必需要进口更多美洲地区和黑海地区的玉米。
7月22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就黑海粮食外运达成平行协议,为滞留在乌克兰的2000多万吨粮食出口提供了可能。自协议签署至今,载着玉米等谷物的10余艘货运船陆续驶离包括敖德萨在内的乌克兰港口。
俄罗斯和乌克兰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公布数据,在2016/17年度至2020/21年度,俄乌两国平均占全球大麦、小麦和玉米产量的18%,其中俄罗斯占14%,乌克兰占4%。就玉米而言,两国玉米产量合计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两国玉米出口量合计约占全球出口量的18%。
美国农业部8月12日将乌克兰2022/23年度玉米出口预测上调至350万吨-1250万吨。同时,预计2022/23年度乌克兰玉米产量为3000万吨,较上月预测增长20%,但较上一年度产量下降29%。联合国粮农组织7月上旬发布的最新一期谷物供需简报指出,尽管乌克兰的玉米产量可能比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下降30%,但官方数据显示,玉米播种量高于此前预期,因此乌克兰的玉米产量前景也有所改善。
短期内,影响全球玉米供给的主要变数在于乌克兰玉米出口节奏和规模。在徐亚光看来,伴随乌克兰谷物外运逐步恢复,玉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趋向缓和。他预计,乌克兰粮食出口有望恢复至冲突前的九成水平,俄罗斯粮食出口将超过冲突前水平,基于此,全球主要谷物供需层面边际逐步宽松。
张晓君则指出,全球玉米供求偏紧格局仍将持续。这一判断主要源自以下数据:美国农业部8月供需平衡表预估2022/23年度美国玉米库存消费比为9.56%,仍处于2016/17以来的最低水平,仅略高于2020/21年度的8.33%;预估2022/23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为25.89%,仍处于2016/17以来的最低水平,仅略高于2020/21年度的25.6%。
中国玉米市场受影响相对较小
近年来,中国进口玉米数量逐步增加。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达2835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和乌克兰。自今年2月俄乌冲突升级以来,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中国进口乌克兰玉米大幅大降,进口
今年4月以来,中国进口玉米数量并无大幅新增。截至8月4日,中国已点价采购美国2021/22年度玉米1471万吨,较此前一周没有明显变化。其中,未装运120万吨,较上年同期少104万吨;已装运1351万吨,较上年同期少712万吨。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国今年累计进口玉米1359万吨,而去年同期达1530万吨。
考虑到进口成本高企、美国玉米进口利润依然倒挂,加之乌克兰港口运输恢复顺畅运转尚需时间且面临不确定性,徐亚光指出,预计中国今年玉米进口规模不及去年。
就中国国内玉米市场而言,徐亚光称,外盘的价格会影响中国玉米进口成本,通过进口成本传导至国内玉米价格。不过,考虑到玉米进口量占中国国内供应比例较小,外盘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小。
张晓君也表示,中国国内玉米价格受国际玉米市场的影响相对可控。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