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投资最多占30%,万亿“固收+”迎来大变局
近日,部分基金公司已收到监管窗口指导,要求对“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比例作出明确界定,超权益资产超过30%的产品,将不能再称作“固收+”。
但有些产品因为边界暂时不是特别清晰,所以稳妥起见,先就不再称为‘固收+’产品了。”
但是通过同业有所了解,目前出于审慎考虑,已经把相关的营销材料进行了修改。”
“申报‘固收+’基金,要按照新要求来。”在另一位基金相关人士看来,“固收+”本身是一个策略,考验的是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以及从各类资产中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固收+’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概念,但也不是说自己是‘固收+’产品就一定卖得好。”
实际上,“固收+”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基金类别。这类产品的投资理念,一般是指以固定收益类资产打底,以获取稳健的基础收益;同时,用一小部分资金去投资一些权益类资产,来争取增加整个组合的收益率。
基于这一理念,“固收+”产品一般被认为具有“债券为盾,股票为矛”“攻守兼备”“低回撤、低波动”等特点,在震荡市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获得了许多投资者的认同。其中,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就是这类产品最常见的基金类型。
不过,即使是同属于“固收+”产品,但在权益投资的比例相差也很大。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为例,股票投资比例少则“0-20%”,多则“20%-65%”,股票仓位在“0-30%”“0-40%”“0-50%”的产品也相对较多。
从控制回撤和提高持有体验的角度来看,“固收+”产品的仓位是首要因素,尤其是在权益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股票仓位高的产品也难以独善其身。在被曾经视为“固收+”产品中,不同产品的业绩差距较大,市场也频频出现“固收-”的声音。截至目前,有不少产品的年内业绩仍未转正,年内跌幅超过10%,但也有部分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超过30%。
“‘固收+’产品被认为是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品,选择这类产品的投资一般是对本金安全、收益率均有一定要求的稳健型投资者。”一位渠道业内人士对说,“但因为今年有部分‘固收+’产品回撤过大,宣传中的‘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并未显现,让一些投资者非常不满。”
“其实,对于权益投资比例较高的‘固收+’产品,我们之前会称之为高弹性‘固收+’,因为我们也意识到这些高弹性产品跟‘固收+’很不一样。这类产品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未必适合”某大型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公司此前就对这类产品进行了自我区分。
在上述人士看来,“固收+”概念在此前的分类界限相对比较模糊,现在对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提出了要求,这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会更为明确。投资者可以有更好的认知,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