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贾樟柯、刘慈欣等的科幻版“圆桌派”是如何诞生的?

2022-07-24 16:38:30

  首期节目播出后,在网络出现了两种声音。有观众称意犹未尽,特别是刘慈欣和张双南老师输出的一些观点,带给观众很多思考;也有声音认为,这是一档注定有门槛的节目,聊的很多话题过于深奥,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些“不明觉厉”。

  对于观众的不同看法,总导演丁琪坦言,希望能够最大化降低观看门槛,触达更多人群。“节目组一直在想怎么样能够吸引更多人去看节目,感觉到它有趣。比如第一期聊火星移民这件事情,如果对于更垂类的观众,可能就要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但如果想要去吸引一批对科幻没那么了解的观众,节目组就想到了通过短片进入,抛出一个具体的困境,希望观众能够进入困境当中。”

  丁琪认为,跟嘉宾的沟通同样如此,希望他们可以分享自己在这种科幻设定下个人的一些故事,而不光是说一些思想层面或者逻辑层面上的内容。

  
 

  科学家张双南

  对于科幻迷来说,看到《不要回答》这个节目名称就会懂——《三体》中,1379号监听员虽身为高阶文明下的三体人,内心却仍保有对宇宙中其他星球文明的珍视与尊重,他选择触犯三体法律,向地球发出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试图让地球逃脱被三体文明绞杀的命运。

  在优酷文化频道制片人杨舟看来,这档节目的名字就是对《三体》中最有名的梗进行的意涵的拓展,以“不要回答”来提示大家面对新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结论和急于下武断的判断。

  “‘不要回答’在书里面是外星人对人类文明的友善告诫,我们觉得它有一层很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谨慎的思考。其实我们想鼓励的是,看到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尤其是新兴的科技事物的诞生,要去全面了解,要沉下来思考,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结论,这也是我们从《三体》里面拿到的养料。”

  杨舟告诉丁琪表示,这几年其实出现了科幻热,很多人开始讨论有关科幻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疫情,大家都被困住了,需要对未来有一些希望和想象,相信科技能够对人带来很正向的改变。另一方面,国内外都出现了一些不错的科幻影视作品,整个市场更成熟,有巨大的潜力存在,“国内可以去做这样的尝试,科幻是有市场的。以前科幻相对来说更小众,这年头是有一些市场的迹象在的,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去发力。”

  
 

  科幻作家刘慈欣

  作为该节目顾问和嘉宾出现的刘慈欣,令不少科幻迷激动。他的作品《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被科幻迷奉为经典,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杨舟介绍,刘慈欣在节目中有两层身份,他不仅会把关选题、策划,还在节目中主要承担话题的延展,通过《三体》这个IP延展出一些新的思考,跟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
 

  杨舟回忆,节目在一开始想的是到底要呈现多少《三体》的内容。但和刘慈欣沟通时,他更关注科技在当下的发展,如何和现实勾连。最终,在和刘慈欣以及更多科学家交流后,大家认为节目的核心还是《三体》中的科学思维,或者说对人类对未来的思考,“用作品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容器,把大家对未来的思考、探索,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的共鸣纳入进来,进入一个新形态节目的创作。”

  
 

  导演贾樟柯

  在《不要回答》的设置中,贾樟柯担纲的是“未来探索科科长”,在节目中像是主持人一样的存在。

  他的到来,让整个节目组都很兴奋。杨舟称,贾樟柯是一名现实主义题材导演,从他过往的作品来看,他关注的是过去。丁琪说,节目的Slogan是“在未来之境,论现实之题”,也就是讨论未来3年或者10年的科学设定下,人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系统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和反思。在和贾樟柯聊科幻时,他会回头看科幻到来的那天,哪些人会消失,哪些工种会消失,那些消失的人或工种会带来怎样的改变?这是他的独特视角。

  丁琪介绍,每个嘉宾在漫谈中都会带来相当多对科技的反思。节目有一期探讨人工智能,邀请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李笛,他所思考的是,人工智能越来越先进,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怎么样?人为什么会需要陪伴,人为什么会孤独,人对陪伴的那种巨大渴求,是不是人没有好好自己陪伴自己?

  “每个老师都会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产生这样的思考,这也是我们选择嘉宾的标准之一,我们会跟他们提前有一个聊天,去看他们对于这样科幻设定下自己的观点和想象。”丁琪告诉

  从《不要回答》第一期来看,节目组试图用一些科技化的设备和概念来营造一种前沿的感官。比如刘慈欣就以投射的方式出现在现场,嘉宾们的对话空间则是“蓝色空间号”,黄色机器人瓦克则作为贾樟柯的小助手和大家互动。

  杨舟坦言,制作一期《不要回答》的时间和成本,肯定要大于一般的综艺。丁琪则表示,制作这档节目最难的地方在于分寸感。因为科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天马行空想象的科幻,也有能带来深刻反思的科幻,比如像《黑镜》,让人看完毛骨悚然。

  “我们在做策划时,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希望它能够有温度,体现出一些温暖的色彩,通过一整季8期节目,传递一个科技向善的信号。比如有很多赤诚的科技工没有流量明星,没有花哨游戏,科学家、艺术家们关于未来世界的探讨,能否吸引观众?

  目前,《不要回答》已播出一期,从网络讨论来看,似乎并未溅起太大水花。杨舟坦言,作为一档新节目是有提升空间的,任重道远。

  但是节目组也观察到,节目也确实吸引了一批之前对科幻、科技没那么关注的人群,“如果他们能够通过这个节目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了解自己之前不了解的内容,然后被点燃。这依然是一件让节目组骄傲的事。”

下一篇:《黑豹 2:瓦坎达万岁》预告发布,11 月 11 日上映
上一篇:马斯克:特斯拉将会装备 F1 维修站技术优化服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