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变应急机制为常规机制丨45℃沸谈③
☐孔锋
今年夏天,受全球和区域海洋、陆地、大气环流因素和人类活动多样性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南方极端高温热浪超长待机,导致了严重的区域性干旱事件,造成一些地方严峻的“水荒”和“电荒”。
在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类似的极端高温热浪及其导致的社会经济系统危机不会是最后一次,甚至在未来还会变得更加频繁、更加严峻。因此,在极端高温可能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恰逢其时且势在必行,而且也是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和韧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极端高温长期气候风险灾害危机适应的重要理念和手段。
一般而言,应急机制的启动往往具有一定的阈值条件。当达到阈值条件时,突发事件已经产生了相当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且启动后往往会因采取超常规的应对措施,打破原有的城乡系统发展路线,不免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此,在统筹发展的要求下,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从根本上要转变理念,将极端高温事件的应对机制从应急态转向常规态。这既可以节约应急机制程序启动带来的时间成本,又可以提升政府部门对极端高温影响的应对思维、意识和能力,有效化解和减少极端高温热浪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认识到,变应急机制为常规机制,是推进高温适应型社会建设,有效遏制灾害影响的重要抓手。
高温适应型社会的常规机制,应该有一套基于极端高温热浪气象灾害预警的综合、清晰、可行的操作流程。尤其是关键行业受高温的致灾性影响往往容易产生较大的社会关注,因此,必须对重点行业予以高度重视。
较早地识别高温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前做好风险化解工作和应对措施,尤其是针对高温热浪对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农业、医疗等关键民生行业和高温敏感部门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有常态化的风险排查和隐患识别机制。高温临近和发生时期要加强保障力度,不断跟进高温对重点行业部门的影响。
从天气预警逐步向影响预警和灾害预警方向努力,实现高温预警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的“渐进式预警”“递进式预报”“跟进式服务”的“三维三进”分区预警服务体系;要建立相关高电耗、高敏感、高风险行业的熔断机制,自动停工停业机制;要建立第一责任人叫应机制,使预警信息发得出、送得到、叫得应,畅通多部门在危机沟通、联防联控、应急响应方面的机制。
针对不同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和受旱情况,分类制定应对措施,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切实保障城乡生活供水安全。最关键的是要让水于民,首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避免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开展关键时期的农业调水,缓解旱情,保障粮食安全丰收。必要时紧急调配抗旱物资、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开辟临时水源、临时管网延伸、分片分时供水,对于重点缺水区域要迅速组织抗旱队伍,坚持分时定点送水,做到水质水量双保证,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8月28日,江西九江受连日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干涸的湖面一坚强的小草。图据视觉中国
高温期间民众使用空调的数量和时间大幅增加,同时用水量也会增加。因此,要保障供水供电供气供网部门的用电。要让电于民,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不受影响,避免出现大规模长时间断电断网事故产生的信息孤岛,避免因为断电造成供水供气困难。高电耗企业要避峰错峰用电,避免电网持续承受超载、重载压力。城市景观性用电设备和灯光秀要有序减少开放时长。同时,要发展多元化的绿色清洁发电产业,避免对单一发电模式的依赖,大力加强光伏、风电等发电产业。一些关键行业如医院要储备发电车、应急电源等电力设备。此外还要加强区域间的用电协同余缺互助机制,整体升级电力网络系统,避免关键时期硬件造成的输电滞后和系统瘫痪现象。在用电趋于紧平衡或短缺时,要有序在适当时段分区分时安排停电,保障系统用电安全。如果遭遇故障停电,无法预通知,则应在故障发生后及时发布和更新停电信息。如果是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停电,则应根据相关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进行停电。
尤其是加强在农作物生产关键时期的最低需水供给,通过水利设施的建设与更新,不断跟进式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同时,要加强农业生产区的气候预测预警服务,从季节尺度甚至半年尺度上做好高温降水预报,从而为提前做好跨时空避峰水资源统筹调配提供支撑。
根据用电用水,要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特定级别高温预警发布后的企业响应措施,并将其纳入到地方政策和法律规章制度中。对企业的响应措施要建立主管部门的巡视巡察机制,同时建立社会公众可以反映工商业不合理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和反馈机制。针对从事工商业的公共场所的温度要适当,避免空调过度使用造成用电浪费。
让他们了解高温热浪可能对人体产生的伤害,同时培训他们应对中暑和热射病的技能。对于公众而言,高温之下,每一度电都尤为珍贵,要倡导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尤其是在高温热浪发生期间要合理用电、低碳生活,做到即开即用、人走电断,减少和杜绝一切用电上的挥霍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