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亏损3亿、关店调整…海伦司“保命”要紧

2022-08-29 12:21:37

  

二三线小镇青年“喝”出来的“酒馆第一股”海伦司,正经历“至暗时刻”。

   8月26日晚,酒馆连锁品牌海伦司交出了一份最“惨”半年报,宣告其疾速扩张的终结、亏损时代的到来。

   财报显示,海伦司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8.7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500万元,同比增速为0.5%。

   疫情对海伦司的冲击还在持续,其上半年亏损为3.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483万,扩大超12.5倍。更关键的转折在于,海伦司的“经调整净利润”一项转亏,经调整净亏损为9993万元,接近1个亿,而去年同期的经调整净利润为8063万元,由盈转亏。

   海伦司还优化调整了百余家小酒馆,门店规模首次收缩。截至2022年8月21日,海伦司酒馆在167座城市,拥有821家门店。

  

 

   进入2021年,海伦司的年度亏损达到2.3亿元,不过,刨除可转换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上市开支后,经调整净利润为1亿元。其中,2021年上半年的情况也是类似,期内亏损8362万元,调整后的净利润为8063万元。

   一般来说,调整后的净利润,账面数字更好看,刨除与公司业务经营无关的上述指标后,也更能反映一家公司的收入、支出和利润等情况。

   可来到2022年上半年,海伦司猝不及防地“变脸”,不管是否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调整前和调整后都是亏的,亏损数字分别为3.0亿元、9993万元。

   为何彻底由盈转亏,海伦司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公司将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归咎于三方面原因,我们一项项拆解来看。

   其一,授予若干受限制股份单位而产生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1个多亿。这一项,只比去年上半年的9168万多出几百万,不足以扭转局面。

   另外两点原因尤其关键:预警中提到,对百余家门店进行调整产生了一次性损失1亿元;疫情对海伦司酒馆经营状况带来的冲击。

   批量关店,是危险的信号。连锁餐饮公司上市后急速扩张,通常会稀释利润,而短时间内的扩张、收缩,几经折腾,影响更是伤筋动骨。

   对此,海伦司在财报中解释:疫情期间,基于门店优化迭代的战略考虑,对百余家门店进行调整,由此产生1个亿的一次性损失,包括关停产生的处置资产损失、预计关停产生减值损失等。截至2022年6月底,海伦司的酒馆数量为846家。

   关于拖累海伦司利润的第三点原因,即疫情对酒馆经营状况的冲击,直接反映在原材料、房租、人力三项成本上,也就是线下餐饮经营绕不开的“三座大山”。

   2022年上半年,海伦司的这三项成本加起来8.6亿元,而其总收入才8.7亿元,三项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达99%。2021年上半年,这三项成本合计6.9亿元,占总收入的79%。

   具体来看,对比2021年上半年,海伦司今年上半年的原材料成本从2.7亿元,涨到2.9亿元;员工成本由去年上半年的3.1亿涨到今年上半年的3.7亿;所有酒馆均为直营的海伦司,房租成本,由去年上半年的1.1亿扩大至今年上半年的2亿。

   其中,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令海伦司酒饮的毛利率下滑,自有酒饮的毛利率从81.8%降至78.7%,第三方品牌酒饮的毛利率则低至48.5%。

   这对于海伦司或许是没办法的事。自去年起,受谷物价格上涨的影响,啤酒的生产成本就大幅上升,主流的啤酒厂商纷纷提价,以转移成本。但被称为“酒吧界拼多多”的海伦司“不敢”涨价,去年10月底,还曾因涨价而公开道歉,虽然涨价幅度还没超过1块钱。

   酒水品牌创业者沈石表示,借着“酒便宜”、“消费低”的标签,海伦司承包了不少学生党、二三线城市小镇青年的夜生活,目标市场是18岁9亿,难破10亿大关。

   海伦司是一门主要卖酒、顺带卖小吃的生意。收入中,自有产品占大头,占比76%,其中的自有酒饮贡献最大,占比超过五成左右;第三方品牌的酒饮负责“打辅助”,收入两成左右。

   酒馆网络的快速扩张,以及单个直营酒馆日均销售额的提升,拉动着海伦司的整体收入。我们不妨从这两个维度入手,寻找海伦司营收增速放缓的原因。

   2019年、2020年,海伦司始终以“一年开百店”的速度“小跑”。IPO第一年,也就是2021年,为了完成扩张“KPI”,海伦司全年增加452家门店、以平均每天新开1.18家店的速度狂奔。扩张步伐持续到今年一季度,截至3月25日,海伦司新开门店72家,门店规模增加到了854家。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二季度,海伦司大规模优化调整门店。截至6月底,海伦司减少到846家门店。优化还在继续,截至8月21日,海伦司继续缩减至821家门店。

   开菠萝财经制图

   海伦司也越来越下沉。对比其酒馆网络分布图可以发现,海伦司重点关停了二线城市酒馆,同时加密了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酒馆网络。

   短时间内门店扩张过快,加上疫情“黑天鹅”影响,海伦司的单店营收也在被摊薄。

   海伦司单个酒馆的日均销售额,从2021年上半年的1.2万,缩水得只剩7200元。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酒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更能体现运营的同店情况来看,海伦司的情况更加严峻。截至今年6月底,海伦司的同店数量有133家,所有同店的日均销售额加起来是129.2万,平均一家店的日均销售额为9700元。去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1.34万元。

   海伦司酒馆同店表现

   图源 / 海伦司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

   当然,这并非海伦司一家的问题。客流减少、客单价下滑,是许多酒馆今年上半年的写照。区域酒馆经营者江汉告诉开菠萝财经,今年上半年,多地疫情反复,线下酒馆的上座率普遍走低,许多客人还开始理性消费,酒馆每日流水进入低谷。

   综上,今年上半年,海伦司营收增长不给力,是因为“两驾马车”后劲不足,门店数量少了,还开着的门店运营情况也不太好。

   海伦司“保命”要紧

   一年时间,海伦司的闯关难度飙升。

   海伦司过去面临的难题始终是,怎么跑马圈地。连锁酒馆的估值取决于能否持续扩张,要扩张就得加入“资本杠杆”,拿到融资后快速开店,通过低价来扩大收入,有了规模后继续融钱,循环往复。

   当疫情“黑天鹅”持续盘旋,在“资本杠杆”下激进扩张的海伦司,陷入盈利与规模的困境,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外界担心的是,没能逃过亏损,在规模问题上更加棘手。到今年上半年,海伦司有酒馆846家,要想完成招股书中“到2023年底,开出2200家店”的KPI,还需要新开1354家酒馆。时间还剩一年半,跑马圈地的KPI刚完成1/3,规模化的故事该怎么继续往下讲?

   “酒馆业态在国内还属于新兴的餐饮领域,市场高度分散,如果为了追求规模加速扩张,难度高、风险大。”鲍跃忠表示。作为同行,江汉也认为海伦司该思考的问题,不是“要规模还是要利润”,而是“怎么活下去”。

   实际上,这个曾经注重现金流生意的公司早就“动手”了,在批量关店之前,已缩减人力成本。这份财报显示,相比2021年年底,海伦司今年上半年增加了323名自有员工、127名外包人员,却省掉了2个亿的人力成本。截至2022年6月30日,海伦司有1697名自有员工和6532名外包人员。

   从最新财报来看,在“关店”“节省人力成本”双管齐下的海伦司,虽然没逃过亏损,但现金流状况还比较健康。截至今年6月底,海伦司的流动资产有14.9亿元,流动负债有3.2亿元。流动资产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13.4亿元。上市后,海伦司截至2021年年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26亿,为历史上现金储备最多的时候。

   上市前后,的确是海伦司最风光的时刻。2021年9月10日,在港交所敲钟数小时后,头顶“小酒馆第一股”名号的海伦司,市值涨超300亿港元。创始人徐炳忠享受到了创业12年生涯中的高光时刻,毫不掩饰“一年干出一千家”的野心。

   一年后,等待海伦司的却是市值腰斩、业绩转亏。财报公布当日,海伦司的收盘价为13.3港元,曾经的300亿港元市值只剩下168.50亿港元。此时的徐炳忠,或许比敲钟时少了几分豪情,比不久前写下“越来越觉得蝼蚁的努力没任何意义”的自己,少了几分愤懑。“希望他坚定了‘必须找到出路’的决心。”江汉对开菠萝财经说道。

   在鲍跃忠看来,一心跑规模的执念,“蒙蔽”了很多企业经营者的双眼,海伦司应该围绕饮酒场景,在业务多元化上做更多模式的探索,提高单店的产出和盈利。“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发展规模都更加关键。”

   ​

下一篇:美国加州新规决定从 2035 年开始全面禁售燃油汽车
上一篇:消息称苹果Apple Watch Series 3即将停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