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瑞幸共识」:标准化+平民化
线下连锁咖啡门店的生意正在迅速成为一种共识。
在2022年备显疲态的线下业态和分外冷清的消费投资市场中,我们看到,咖啡连锁是难得的仍然保持扩张和被资本追捧的线下业态。
据极海数据显示,过去90天,瑞幸和蜜雪冰城旗下的咖啡品牌幸运咖分别开店471家和425家。星巴克中国和挪瓦咖啡也曾向我们表示,到今年年底计划新开店数量200余家和1千余家。
合众合创始人姚哲也向我们确认,近期每个区域的连锁咖啡品牌几乎都在被资本追逐,行业盛景有些像当年的茶饮市场,区域内的大小品牌也都在孵化自己的咖啡业务线——虽然业绩可能还未达预期。
为什么是咖啡?
咖啡是一个在欧美市场确认过的大品类,较奶茶也有更高的成瘾性和更高的复购率,且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杯量相较于成熟市场仍然极低——这些都是早就已知的品类特征。
但,为什么这些特征一直都有,咖啡赛道却在今年有突然加速的势头?
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于,2022年第一季度瑞幸的首次经营性盈利。这使得中国咖啡市场自此有了第二个验证成功的连锁模式模板。
此前唯一成功模板只有星巴克:对第三空间的高度重视,主打商务社交,超过40元的客单价。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星巴克的模式又太不具有可性:1999年即进入中国市场,牢牢占据商务咖啡甚至是咖啡本身的消费者心智,在强调空间的扩张过程中早期又享受了太多商业地产的红利。
学不了星巴克,韩系咖啡一阵风起又草草落幕,更多的普通咖啡店从业者只能走独立精品咖啡馆的道路,在一片蛮荒的咖啡市场中停留在在意调性的小而美阶段。
即便是瑞幸在2017年以疯狂补贴的颠覆者形象进入咖啡市场、即便是2020年再次掀起一次咖啡融资热潮,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到底需不需要咖啡」的争论也依然尚未停止。
直到经历了诸多波折的瑞幸模板终于被市场所验证:弱化空间消费,搭建一整套更基于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提供更偏日常消费的低客单价,和推出更加降低尝试门槛的适口性爆款产品。
至此,一个以标准化和平民化为特征、兼具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的行业标准答案被展示在所有人面前。咖啡扩张之风再起。
大市场+标准化
沿着瑞幸模板,在2020年后开始涌现的这些区域性的线下连锁咖啡品牌,也大多分布在这一价格带中,角逐这部分最广袤的市场空间。
这一市场空间可观的具体表现是低咖啡门店总数和低连锁化率。
据德勤发布的《咖啡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共有咖啡馆10.8万家,其中75%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整体连锁率较低,连锁品牌仅占13%。
而与之相比,国内餐饮大类的连锁化率虽然较低但仍有15%,已经高度内卷化的茶饮行业在门店总数近40万家的基础上,连锁化率达到了36%。
四叶咖的创始人李俊伟,曾经这样向我们描述过昆明的咖啡馆生态:全市有900多家咖啡馆,其中星巴克和瑞幸共计100多家,其他连锁品牌仅有个位数门店。「当四叶咖开到十几家门店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本土第一、昆明第三的连锁咖啡品牌了」,李俊伟笑称。
黑蚁资本团队认为,咖啡连锁化率未来会达到50%,其中以日常工作/学习为代表的效率提神场景规模较大,瑞幸为代表品牌,而社交体验的场景可细分为商务社交和休闲社交,代表品牌如星巴克和 M Stand。若仅从总店数来看,效率咖啡应该超过社交咖啡。
咖啡饮用场景分类三角,图源:黑蚁资本
另一边,相较于茶饮行业,咖啡也具有供应链和门店制作更为标准化的优势。
首先,咖啡的主要原料为咖啡豆和牛奶,这两者均有成熟且全球化的产业体系和供应链体系,这与茶饮的茶叶+水果比起来,管理难度是多个数量级的下降。
其次,在门店制作中,虽然仍有咖啡连锁品牌出于对于口味的要求使用半自动咖啡机、咖啡师培训周期约为3到6个月,但包含瑞幸、Tims和大部分门店的星巴克在内,多个品牌使用的已经是全自动咖啡机,快的话只需培训几天,咖啡师即能上岗。
在需要要点按全自动咖啡机上几个按键的使用环境下,也比茶饮门店手剥葡萄、手切芒果和手捣柠檬的操作要求降低太多。
在足够大的市场空间下,产品和店型的标准化,也意味着创业者可以迅速带领新团队起盘。
歪咖啡创始人、从茶饮行业转型咖啡行业的曹玉志,曾经以茶百道为例,这样向我们解释过在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能够吸收来自成功团队的行业人才之后,后起之秀沿成功模板崛起的速度之快:2019年时,茶百道在全国仅有数百家门店,但两年后的2021年末,门店数量已经近4500家。
而在咖啡行业,叠加有连锁经验的创业团队,扩张速度或许可以更快。
我们观察到,如果说在2020年融资热潮中,拿到融资的咖啡品牌的创始人仍然以老派咖啡人士为主,他们通常出于情怀或个人喜爱等原因进入咖啡行业,拥有多年的数家咖啡馆的运营经验和产业积累,等来了咖啡投资风口——
那么在2020年前后刚投身于咖啡赛道,并在近一年内拿到投资的咖啡创业者,他们的典型画像更偏向前瑞幸人士和前茶饮人士。
与前一类创业者相比,虽然能够拿到的融资数额不再疯狂,但从零开始也使得他们对标准答案的学习和再改进更加轻盈无负担,在连锁门店的标准化打磨以及扩张方面往往也更具心得。
新的势力仍在不断涌入。
早前涌现过一批在便利店中增加现制咖啡的趋势,由于未能解决成本经济的问题很快偃旗息鼓。在新一轮的咖啡热潮中,除了像李宁、中石油、中国邮政这样的跨界代表,和上述提到的从0到1的创业者之外,茶饮品牌孵化咖啡品牌也是主流选择之一。
这类茶饮品牌的拓品类方式多为在茶饮菜单中增加咖啡SKU,而非开出独立咖啡门店。这种方式将有利于提升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营业收入,如咖啡的下单高峰期在上午7到10点,而茶饮高峰期一般在10点之后。
但挑战在于,尤其在咖啡供给更加丰富之后,茶饮品牌是否能打破消费者的心理壁垒、让他们接受「在茶饮店买咖啡」这件事,实则还有待观察。
同样的,在咖啡供给迅速增加的进程中,在消费者需求端的增速能否能跟上,也尚未可知。
黑蚁资本运营董事季晓燕向我们分享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一名消费者从咖啡入门到重度消费者,通常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而现在一二三线城市的人均年消费杯量还只有48杯,距离208杯仍然相差很大。
如果将瑞幸诞生的2018年视作这一轮咖啡热的起点,在4年之后的现在仅在上海培养出了一批重度消费者,那么在上海之外的更多地方,咖啡市场走向成熟可能还需要5年左右。
瑞幸同店增速超40%的二季报成绩固然亮眼,但在归因上其仍然受益于疫情影响下小店模型、高外卖占比的灵活性。在这种情况下捧高贬低、认为瑞幸穿过了周期并唱衰星巴克的行为,并不理智。
瑞幸只是迎来了周期。在迅速达成共识的当下,虽然如前提到咖啡相较于茶饮可能不那么看重上新速度,但内卷也正在出现。像果咖此类在咖啡中加入鲜果就是方式之一,也有创业者向我们表示,「现在咖啡的毛利是70%,茶饮是50%,既然大家最终一定会卷,那不如我们一上来就先把自己降到50%。」
对咖啡市场的信心依然充足。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日前也曾提到,多位茶饮品牌创始人在与他的沟通中提及,认为「国内咖啡赛道的最终规模会超过茶饮」。
现阶段,大水漫灌,千帆竞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