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尚未完全放闸,房企进入“拼爹”时代
绿地目前的存续美元债有10笔,合计规模37.7亿美元。其中,年内将有4笔美元债到期,合计规模14.2亿。股东驰援,加上“3年出售2000亿资产”的降负债计划,或许能让已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行业属性的绿地,缓过神来。
去年7月,中国泛海向泛海控股提供总额不超过80亿元的财务资助,借款期限不超过1年。此次允许后者展期,无疑将给予其一些腾挪的空间。
由此正式拉开了前者流动性危局的序幕。
林腾蛟为解决债务问题不遗余力,他甚至对展期债务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以此获得部分投资者的信任。但他对阳光城的扶持,有时候也力不从心。
8月初,深交所向阳光城的直接股东阳光集团、东方信隆资产、福建康田实业等发送监管函。原因在于,2020年末,三位股东曾表示将在12个月内,增持阳光城1%至2%股权,但最终只增持了0.58%,与计划相差甚远。
上市公司经常利用股东增持,来提振市场信心。如今阳光城的控股股东未达增持计划,这会对阳光城造成负面的影响。不过,最近林腾蛟似乎已找到了新的纾困方案。
有消息称,中国华融已与阳光城母公司、林腾蛟持股98%的阳光龙净集团,签署了《纾困重组框架协议》。林腾蛟以的方式隔空参加了签约仪式。目前房企纾困已进入新阶段,AMC的入场,将推动阳光城债务危机的解决。
股东与上市平台之间,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都知道,要一起撑过黎明前的黑暗。
因为房企融资的源头活水不断减少,但却要面临另一个偿债高峰。7、8月份,房企到期债务规模,分别达到1214.8亿元、1011.7亿元,均超过千亿元规模。
花式“大礼”
出险房企在忙着引资、输血,资金链正常的地产商股东,则在忙着回购、增持,彰显自身较为充裕的流动性,维持自身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表现。
7月14日,碧桂园公告称,为积极维护公司债券价格的稳定,碧桂园地产集团控股股东佛山市顺德区宙华投资咨询公司,按照交易场所交易规则,以市场化方式,在二级市场购买碧桂园地产估值偏离较大的公司债券,首期规模不超过10亿。
据统计,今年以来,碧桂园已累计购回优先票据本金总额5570万美元,短期债务进一步减少。截至5月5日,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购买债券的累计金额,达到4016.02万元。
7月底,旭辉则宣称,公司已获执行董事及控股股东林中、林伟及林峰告知,他们在公开市场购买合共50万股公司股份,总代价约为111万港元。至此,控股股东拥有48.66亿股股份权益,相当于约53.22%的公司股份总数。
月内,旭辉控股股东,以及部分高管,已经数次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他们对外喊话,可能考虑日后于适当时候,进一步增持。
紧接着8月10日间,旭辉控股股东们又有了进一步的动作,林中、林伟和林峰三兄弟将以6.74亿港元接盘旭辉香港物业60%权益。此次出售事项将为旭辉带来约987.5万港元的收益,所得款项净额总额6.73亿元将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新城发展控股股东Wealth Zone,也加入了增持的行列。它于7月28日至29日两天,按平均价格每股股份约2.70港元,购买合共401.2万股新城发展股份,增持公司股权。
Wealth Zone由王振华家族信托控制。紧随购买事项后,控股股东合共在约45.76亿股股份中拥有权益,占上市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70.3%。
碧桂园股东回购债券,旭辉、新城股东回购股票之后,前者债券价格明显反弹,后者股价也有所回升。在地产回暖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市场观望、甚至是悲观的情绪仍在蔓延,房企股东凭借这种方式,树立市场信心,较有成效。
由此可见,在行业下行的时候,无论是出险房企,还是相对健康的房企,他们的股东,为了维系上市平台的生存状态,都很忙,只是忙的方向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