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聋哑外卖小哥的善行,是一道文明弧光

2022-05-25 17:46:34

  这两天,成都聋哑外卖小哥唐箐“红了”——因为他的善良,救下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晕倒的母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次善举,折射文明弧光;一个善念,轻波涤荡,荡进了成都人的心田,也涌进了全国人的精神世界。

  唐箐的“走红”,并非偶然。

  在这件“救人一命”的大事和“举手之劳”的小事里,不仅藏着这位聋哑小哥最朴素、最纯真的善念,还藏着一座城市对善意的珍视与认同。比如,知恩图报的被救母女,康复后多方打听找到小哥,写下“谢谢外卖小哥救了我”;比如街道和公司相关负责人得知消息后,授予他“万安好市民”“先锋骑手”的称号及现金奖励。

  知恩和奖励的外衣之下,透露着城市滋养的文明内涵,直接内化于每个普通人的举手投足。或者说,无论是唐箐还是被救母女,抑或是街道和公司,都在标注着“成都印记”的城市文明,并强化着彼此的实际行动。所以,这个四月发生的故事,一直持续感动我们到五月,甚至更久远。

  善举是城市的赞美诗,文明是城市的风景线。城市的文明程度,投射一个地区的发展高度和发达程度。当下,成都正在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明确强调要实施文明素养培塑行动,建设精神文明高水平发展的首善之城。这里面的诸多关键词,如“创城”与“育人”结合,发挥先进榜样引领示范等,与聋哑小哥的救人故事,如同理念与现实的呼应。文明典范城市作为文明城市的“进阶版”,层次更高、水平更高。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尤需在“唐箐救人”这样的点滴小事中涵养、在“你帮我扶”的时间里沉淀。

  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质,体现在阅历的积淀和内在的修养;那么一座城市的气质,则反映在一群人的生活趣味和文明刻度。成都的城市气质,不仅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一山连两翼的空间格局,也是市民涌入成都博物馆看展、上龙泉山观日的美好追求;不仅是笑脸相迎的邻里和谐、与人为善的互帮互助,更是包容百态的友善友爱……如此种种,便在城市气质中,淬炼出城市文明的内涵与外延,形式与内容。

  那些抽象的文明内核,如生活情怀、文化价值、理想信念、道德引领,需要每一个唐箐这样的普通人,用可见可知可感的方式传递。

下一篇:美联储会议纪要前瞻:市场已经消化美联储再两次加息50基点预期 美元正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
上一篇:去年河南11市常住人口减少,郑州增加12.5万人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