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守护老年脆弱群体精神健康
在通讯开始后,工作人员会回避,让老人与家人保持私密的交流;等到通讯快结束时,工作人员会重新回到老人身边,并会帮助老人一起消化通讯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情绪,让老人得到精神上的安抚。”塞永告诉。
另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养老院都有基本用药的保障,一些条件较好的养老社区还有驻点医生。
一家青浦外资高端养老机构相关人士向透露,目前仍然可以根据老人的用药需求,统一派人去大型的三甲医院进行配药。“在疫情下,住在我们养老社区的老年人生活服务都是有保障的,在养老社区的体验肯定要好过一些老人在家独居的体验,老人们还能相互交流。”这位人士表示。
家住虹口区的刘先生在上海此轮疫情封控前就把独自居住的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接回家中照顾。刘先生对表示:“老人在小辈家里虽然难免感到不自在,有时吵着要回家,但现在至少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得到满足,家人也不用担心老人独自发生意外。”
疫情期间,老人的精神健康也引起了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据了解,目前上海为数不多的医院老年科门诊开诊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医院都只保留普通配药门诊;而互联网医院问诊无法进行对话,这让医生很难了解到老年人在疫情隔离期间的实际精神状况和身体表现,也难以展开相关的研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李霞教授在4月13日晚的一场关于疫情期间如何守护精神健康的线上论坛上,针对老年人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变化提供了初步调查研究数据。
李霞分享的调查数据显示,此次奥密克戎疫情与两年前的武汉疫情期间,老年人的焦虑情绪出现晚于年轻人,但持续时间要比年轻人更长;调查数据还显示,老年人对现在的隔离并不太担心,也不特别担忧死亡,但对疫情并不盲目乐观。
此轮疫情期间,李霞也接到一些求助,比如老夫妻两人,一个阳性被送去方舱医院,另一个因为担心老伴,就不吃饭或者情绪失控。“这种表现像是一个应激反应,老年人应激的表现在护理院的发生率最高。”李霞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在疫情期间的抑郁症发生率也不低。李霞表示:“与很多其他精神障碍疾病不同,抑郁和焦虑可以在老年阶段首次发生,这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大多数精神疾病都不会初次发生在老年人中,比如精神分裂症。”
李霞表示,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抑郁和焦虑障碍的问题较为突出,门诊和住院率占比达到50%。“很大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大脑退化,对情绪的控制就比较差,应对突发状况的弹性也比较差。”李霞解释称。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年精神科医生,李霞正常时门诊日总要看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她对老年患者进行了数十年的观察。李霞发现,老年人抑郁的时候,并不会直接表达,而是会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而一旦出现抑郁,难治性抑郁的发生率高。
她还援引数据称,老年人情绪障碍的发生比例已经超过15%。老年人抑郁的促发因素主要包括活动少、交流少等等,因此要鼓励老年人积极运动,家人要多主动与老人沟通聊天,鼓励老年人说出自己的困难。
“很多老人愿意忍受,不向小辈吐露自己的难处。”李霞表示,“现在趁疫情期间工作不那么忙,小辈也应该主动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