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乘组将返航!航天专家:将首次实现“快返”,未来期待女性科学家登上空间站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近日择机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神舟十三号乘组已做好飞船撤离前的各项准备,东风着陆场及工程相关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
这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在驻轨停留的半年时间里,中国航空航天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太空授课、太空拜年,也见证了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实施出舱活动并成功太空行走,迈出中国女性第一步。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告诉“现阶段我们关注的焦点还总是‘哪个航天员上太空了’,但空间站建成后,我们关注的焦点、社会的热点就会变成‘哪个科学家上太空了’‘我们在太空又取得了什么科学成果’。一切为科学实验服务,科技人员唱主角,这将是一个大变化。”焦维新说道。
同样,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也表示,神舟十三号任务是我国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它的成功返回,意味着这个阶段的结束。
“好戏在后头。”焦维新对
▲访谈现场
焦维新介绍,
“这将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一次实现快速返回方式返航,对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如果成功,今后都会使用快速返回方案。”焦维新介绍,此前的神舟十二号返航前,先绕地飞行了十几圈,用了近1天的时间,而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
神舟十三号为什么能将返回时间大幅缩短?
对此,焦维新介绍,快速返回是一个与快速交会对接相反的过程。
他举例,以往的飞船与空间站实现交会对接,需要用雷达和望远镜确定位置,“走走算算”,一点点地调整轨道,缩短距离,直至对接。整个空间交会对接往往就需要几天时间。
“如今北斗系统可以非常准确地给出空间站、飞船的位置,计算一步到位,几个小时就能算好。”焦维新如是说。
据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20年7月31日正式开通,计划于2035年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为期六个月的太空“出差”结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隔离。
“即使不考虑疫情,也是要隔离的。”杨宇光给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
焦维新则表示,航天员需要身体恢复期。“”
杨宇光介绍,舌头充血、肌肉萎缩、视力受到威胁,微重力环境几乎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影响。
“返回过程中还会出现剧烈震动,比如降落时开主伞落地,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如果身体状态不够好,就有可能会受伤。”杨宇光说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曾在接受时表示,执行任务时要保持每天至少锻炼2小时。
杨宇光告诉事实上,太空健身房和太空乒乓球是航天员们体能训练中最为轻松的部分。杨宇光告诉杨宇光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山东组织的海上救援训练模拟了神舟飞船的座舱,还有德国、意大利的航天员前来参与训练。杨洪波和杨利伟都曾经被要求用座舱里非常有限的物资在沙漠中生存48小时。
自2003年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浩瀚太空,迄今已有13名中国航天员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杨宇光告诉与此同时,杨宇光表示,神舟十三号的乘组本身就是实验对象,他们验证了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能够持续6个月,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驻轨的时间逐步延长,从3个月到6个月,这本身就实现了关键技术验证。”焦维新表示,此次神舟十三号6个月的驻轨时间已达到了国际空间站驻留水平,沿用此次驻轨经验,可供科研专家完成一定的科学实验。一方面,半年的时间能让科研专家更熟悉空间站的工作,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另一方面,半年时间不至于太长,能控制太空的微重环境对人体的损害。从国际空间站的经验来看,半年是比较合适的乘组轮换周期,我国以后的乘组轮换基本也都将是半年左右。
“好戏在后头!”焦维新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
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