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女王去世,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 孙兴杰
当地时间9月8日,英国白金汉宫发布公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当天下午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去世,享年96岁。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今年刚庆祝了在位70周年,而在去世前2天,女王任命了英国历史上第三位女首相特拉斯。
↑当地时间9月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会见特拉斯。
女王在位70年,见证了英国以及世界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变迁,女王一生与15位首相共处,“流水的首相,铁打的女王”。回望她70年的女王生涯,作为英国精神象征和纽带的伊丽莎白二世与英国一起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
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登基,在位期间,英国经历了战后重建,从大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大英帝国作为政治组织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英国王室以及女王则是大英帝国的精神象征和纽带,女王在大英帝国崩解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英帝国和平且较为平静地转型为英联邦,女王依然是英联邦元首。可以说,在欧洲众多殖民帝国崩解并回归到普通主权国家过程中,英国要更平和一些,没有卷入到血腥的战争之中。
伊丽莎白二世经历了英国国家身份和角色的徘徊与抉择:英国加入欧盟,后来又退出了;苏格兰公投,此前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构成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如果苏格兰独立,无疑会对英国构成重大挑战。2014年苏格兰公投前夕,女王与民众交谈时说,希望人们非常慎重地考虑一下未来。其中的深意,听众当然心领神会。而目前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至于她身后,苏格兰会如何,那只能交给后人了。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在位期间,王室也经历了历史性变化,从世袭王朝转向王室家族。王室越来越平民化,走向了民间,女王与英国民众拉近了距离,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女王的声音和形象传遍了世界。伊丽莎白二世顺应了战后英国社会的变迁,世袭王朝的时代结束了,王室家庭不再神秘,王室家族成员的婚恋,甚至绯闻成为媒体热炒的话题。当然,王室家族的平民化也给女王带来了很大挑战,甚至影响到了王室的声誉,但是经历了黛安娜王妃之死、哈里王子的风波之后,王室越来越“寻常”了。王室的神秘感逐渐消散,但王室的形象和纽带依然牢固。
伊丽莎白二世经历了15位首相,女王与这些首相的关系基本还是融洽的,虽然女王只是名义的国家元首,但是要与如此之多的首相融洽相处,并非易事。内阁更迭、首相换人,女王也经历了不少艰难时刻,既要保持英国政治稳定,又要避免干预政治,其中需要拿捏好分寸。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艾登内阁倒台,女王邀请麦克米伦出来组阁,结果引发争议。在保守党内形成了党魁轮换制度之后,即便出现内阁更迭,女王只要等待新首相人选产生之后,给予任命就可以了。
伊丽莎白二世96年的生命历程,70年的女王生涯,见证了英国和世界的巨变,而在她的“统治”下,王室、英国政治、社会思潮以及英国的国际角色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王登基之际,并没有经过“实习”,在70年的女王生涯中,她塑造了独特的“君主”风范。
千里岩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96岁高龄去世了,她出生于1926年。那时候的英国还是大英帝国。
当时英国殖民地包括直辖殖民地、保护国、自治领等类别。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英国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以1926年《巴尔福报告》和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为标志,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逐渐瓦解,英国与已经独立的自治领、殖民地国家以“平等地位”结成联盟,形成松散的国际组织“英联邦”。
这可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1952年,女王登基了,只不过跟她父亲不同的是,她的王号只能叫做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英联邦元首……“印度女皇”这个头衔没了。没错,1947年,大英帝国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印度,独立了。到了上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终于弄清楚了,自己在争夺世界方面既不是美国的对手,也不是苏联的对手,索性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除少数地方外,全面撤军。
英国基本甩掉殖民帝国的帽子,不那么令人厌恶了,女王可以在英联邦显示亲民形象。尽管英联邦国家不得不叫她一声女王陛下,那又何妨?
这是女王的政治智慧所在。亲民的女王,爱惜自己的名声,没有英国国王们常见的绯闻,受到尊敬是很自然的。而一位受尊敬的君主,则是政治稳定的象征。
几年前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时候,女王罕见的政治表态只有一句话“我希望人们可以认真考虑未来”,这被统一派视为极大的鼓舞。最后击败独立派的选票里,有多少是受到了这个影响尚不可知,但是可以想见她对于中间摇摆的人民起到了什么作用吧。
现在女王走了,苏格兰独立浪潮再次袭来,同样还有因为“脱欧”被英国海关边界关在门外的北爱尔兰心思也再次活络起来。
谁再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呢?
□储殷
随着这位女王落幕的,不仅仅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久君主的记录,作为王权的象征,女王及其王室本身也代表一个特别的历史文化符号,见证着英国和世界的巨大变化。
回顾伊丽莎白二世一生,不论是在位前还是继承王位后,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君主。其父乔治六世从“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手中继承了王位,这不论放在哪个国家,这种继位方式本身就已足够传奇。伊丽莎白公主作为乔治六世的长女、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之时,也曾试着“扶大厦之将倾”。
1956年,中东地区爆发苏伊士运河危机。尽管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依旧试图维持其对连接东亚和远东地区最重要交通枢纽的控制,然而,战争的失败让英国的帝国殖民体系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国衰落的趋势不可避免。但通过战后外交斡旋,特别是美国及其盟友的保护下,伊丽莎白二世治下的英国,保持了中等规模的地区性霸权。例如,英国在1982年取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展示了英国的全球性海军力量,但她在同年签署了法案,将加拿大宪法的修宪权由英国议会移交加拿大国会。1986年,她终止了英国伦敦的枢密院对澳大利亚的特殊权力,规定澳大利亚高等法院拥有终审权。同样在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作为首位访华的英国国家元首,访问了北京、上海、西安、昆明和广州等城市。
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王室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最有争议的社会事件莫过于戴安娜王妃和其他一系列王室家庭纠纷,其次是王室本身的政治争议。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立宪制度的国家,王室的角色非常特别。英国的成文法实际上并没有规定王室成员,特别是君主的权力范围,主要依靠惯例与习俗。例如,作为国家机器的基础,英军至今还在宣誓效忠王室,国家的海军命名依旧是“皇家海军”。这就造成了英国内部共和派与保守派、议会和王室、国家和国王之间存在着剧烈冲突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王室成为社会进步力量最直接的攻击目标。在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国家元首的70年里,历经15位首相。王室的权力和国家的决策密不可分,尽管过去运转顺畅,但当下英国政治极化严重,又为英国的前途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
王室家庭和家族成员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国家和社会文化的核心焦点。每次观看赛马、出门遛狗、参加其他大型活动为人称道之外,这背后的生活成本也很高。据悉,英国政府每年向王室拨款约8600万英镑,用于支付王室履行公务和打理王宫的开支。而为了应对有关王室浪费纳税人血汗钱的批评,自1993年开始,女王就主动纳税。
当然了,这也不是伊丽莎白二世她那一代人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她去世后,查尔斯王储立即继位成为英国国王。查尔斯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王位继承人,长达64年。伊丽莎白二世在历史上留下的多少荣光时刻都即将散去,英国王室新的功过是非,将由这位新君主来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