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或进入深度老龄化!“银发族”重返职场会成趋势吗?
《报告》以2021年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了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及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4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0.18%;比2020年增加11.7万人;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1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4.24%;比2020年增加20.4万人。2021年是北京市近五年常住老年人口增量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对于老年人重返职场的行为,一部分舆论认为这保护了退休者的择业权利,但也有声音认为,这是对老年群体的“再压榨”。对此,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接受在原新看来,老龄化应当区分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两大概念。所谓积极老龄化,就是不能认为老年人是社会的包袱,而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财富。他解释称,退休,意味着一名职场人的知识积累、技能积累、社会关系积累、经验积累、阅历积累达到了顶峰,而这样的积累既是对社会是财富,也是对家庭本身的财富。
在积极老龄化的概念之下,原新认为,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而从健康老龄化角度来看,相关数据显示,90%的60岁以上老人身体依旧健康,因此社会应该给健康的老人提供继续社会参与的平台或者机会。“当然,社会参与并非一定需要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区服务也同样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原新提出,如果认为退休生活无趣,也不愿重新走上工作岗位,那么老年人也同样可选择非正式的社会参与,譬如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做小学辅导员等,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找到自我价值,充实自己。
“应对老龄化,我们不仅需要助老,还需要养老和尊老。”原新表示,老年人主要分为两大群体,一类是自由的助老,一类是高质量的养老。自由的助老主要针对健康老人,积极为他们提供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各类服务和渠道。而高质量的养老,主体则是非健康的老人,这就需要国家制度性的去兜底保基本,让他们也同样老有所依。
如何应对正在到来的“退休潮”和老龄化社会结构调整的压力。从中央到地方正积极尝试多种办法,力求将养老压力转换为银发经济,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提出要求:“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下大力气来应对”。并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随后,《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相继出台。
从地方来看,多个省份针对促进老年群体参加社会活动提出针对性政策。如江苏省今年5月发布的《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中提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支持,维护老年人再就业的合法权益。”
那么,鼓励老年群体再就业,是否会挤压青年群体找工作的空间?甚至让已就业的青壮年面临失业的压力?中国人口学人口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短期内会有一定冲击。他表示,目前我国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需求,而企业从某些角度出发,会划拨一部分岗位面向退休后人员的返聘等,那么就势必会减少年轻人的就业岗位。
“所以,怎么样去协调这一人口结构带来的矛盾,促进代际就业公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议题。”陆杰华说。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年轻人就业,就不让老年人发挥余热。陆杰华表示,从长远来看,老龄化会带来诸如养老金、医保等压力,以及照料资源的社会稀缺。从这一角度来看,鼓励老年人就业就是利大于弊,从公共政策的确定来说,就需要考虑利弊关系的平衡。
原新也表示,在经济发展总量固定的情况下,老年人延迟退休以及重返岗位,势必增加就业竞争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就业其实和年轻人的就业并没有直接冲突。 原新解释称,年轻人大多选择互联网、新技术等高精尖行业,而老年人的择业面与之并不冲突;另一方面,企业开放的就业岗位也会倾向于更加注重行业积累、经验积累的行业,诸如医院的不少教授都会被返聘,但并不影响年轻医生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所以在我看来,老年人重返职场,对年轻人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社会不应该完全悲观。”原新表示。
邓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