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印发
日前,《成都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
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科普格局,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8%,力争达到20%。全市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从主要任务看,《实施方案》重点围绕面向“五大人群”的提升行动和面向“科普六化”的重点工程展开。其中,提升行动是以品牌为引领,面向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5类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包括,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经常性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不断壮大中小学科技师资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引导,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包括,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增强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的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包括,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增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包括,聚焦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和时代关切,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探索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包括,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持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努力提升干部能力素养。
据了解,面向“科普六化”的重点工程是围绕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科普转化、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普信息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素质开放合作,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开展科普体验场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科普应用生活化、科普表达艺术化、科普传播专业化、科普交流国际化建设。
包括,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构建科普场馆体系,加快推进成都科学馆建设,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科普服务广泛覆盖。
包括,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构建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强化政府主导科普事业发展机制,构建科普事业社会化参与和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持续聚集科普资源,不断增强科普供给能力。
包括,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加强应急科普教育、健康科普建设,不断强化线上线下科普阵地应用,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能力。
包括,依托各类科普信息平台,不断创新科普创作形式,丰富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科普传播跨界融合,以人民群众喜爱方式推动科普表达艺术化。
包括,加强科技工包括,搭建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拓展对外科技人文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合作内容,提升开放交流水平,推动“科幻+”多样化产业业态发展,助力推动“中国科幻之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