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鲟被宣布灭绝后,我们探访了成都这条四米多长的白鲟标本
却少有人提及。“野外灭绝意味着该物种在野外,依靠自身已无法继续延续种群,如果没有人工种群的存在,下一步就是灭绝。”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中心主任赖见生解释说,长江鲟不会是下一个白鲟,因为它已实现人工繁殖。目前,该研究所两个基地人工繁育的长江鲟种群规模已达千余条。这一切都源于从长江中捕捞回来的野生长江鲟,业内称之为原种,目前全国仅存20条,其中18条在四川。基地里的长江鲟都是它们的子孙。
离标本室大约几百米远的池塘里,约一米长的长江鲟沉在水底不见踪影。池塘旁的车间里,有约3000条今年刚出生的长江鲟幼体,其中长得快的已经接近30厘米。“长江的生态,少不了大型鱼类。”赖见生表示,随着长江鱼类资源一步步恢复,最缺也是最难恢复的就是大型鱼类。在这方面,处于长江食物链顶端的长江鲟,可以说是“种子选手”,被寄予了厚望。
▲刚出生4个月左右的长江鲟
长江鲟越来越多,“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日常开销和“住房”压力越来越大。从该研究所成都、宜宾两个基地,养殖长江鲟一年的饲料费超百万元。长江鲟产前产后的“补品”,像水蚯蚓,隔天就要投两三百斤,每斤八到十元,一次就要两三千元。为实现长江鲟野生群体的资源修复和自然种群重建,四川长宁正在建设一座集研究、育种、野化驯养及展示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其中的鱼博馆包括驯养车间、标本陈列室和综合实验室。
1988年长江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升级为极危级保护物种。今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虽然已有稳定的人工种群,但野生长江鲟的情况依旧不乐观。一段让人揪心的监测结果是:2000年以后,长江全江段均未发现自然繁殖的长江鲟幼鱼,自然种群基本绝迹。“偶尔会捞到成年长江鲟,但几乎都是放归的。”
2020年三月初,在四川青衣江干流洪雅城东电站—夹江千佛岩电站之间约12公里的河段,20尾长江鲟子一代亲本被放归自然。与以往放归不同的是,这次参与长江鲟迁地保护试验性放归的,是已经“当过父母”的长江鲟,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它们在人工条件下已经交配繁育过后代。该研究所副研究员龚全介绍说,该河段的放归,只是整个放归计划的第一步。长江鲟性成熟需要6到8年,意味着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要6到8年后,才能知道该河段第一批土著长江鲟能否适应野外环境交配繁育后代。而等它们的后代产下后代,还需把长江鲟放归到原本生存的江河中,再次进行试验,毕竟这12公里的河段只是很小的试验单元。
“今年去了吗?有进展吗?”“去了,还是没有看到鱼卵。”参与放归的工作人员李飞扬表示,放归的长江鲟似乎还未习惯在野生环境中交配繁殖。长江还未迎来第一批在野外出生的长江鲟。两年过去,放归计划暂时还没有新进展。整个放归计划将持续到2035年,目前遇到的问题都在意料之中,想让一个物种重建野生种群绝非易事,需要坚持做好放归和监测,耐心等待。令人欣喜的是,以前长江鲟放下去很难监测到,随着放归的开展,现在每次去基本都能监测到,而且收集到的信号数量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