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藏与传的陶瓷文化依旧多彩

2022-06-11 01:39:34

  
 

  何丹

  “其实最早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装饰的窑址是四川邛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原馆长周维扬告诉周维扬曾参与过邛窑发掘现场。2001年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工人正在铺设地下管道的施工工作中,最先从北大门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当时还以为是瓷器的渣堆,后来在正大门内西侧和工部祠北面发掘出大面积的唐宋民居遗址及一批唐宋时期的生活用具。”周维扬说,后来发现,出土的陶瓷器主要以邛窑瓷器、青羊宫窑等四川本地窑口为主,器物类型多达20余种,“邛窑主要以碗为最多,几乎都是生活用品。”如今,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唐代遗址中,游客能够看到这些精美的瓷器。

  据了解,古邛窑历史悠久,始于东晋,经南北朝发展,兴盛于唐、五代。唐朝时,中国瓷器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四川地区仍以青瓷为主,生产规模空前。此外,相较于唐三彩,邛窑的邛三彩有着高温、无铅、釉下彩的特色,以其釉下彩绘著称于世。邛窑最早烧制出三彩釉陶,在陶瓷上进行彩绘,成为最早使用高温彩釉技术的窑址之一。

  邛窑的分布非常广,不仅有作为邛窑代表的邛崃十方堂、尖子山窑,而且成都市区的青羊宫窑、琉璃厂窑、都江堰的玉堂窑、彭州市的瓷峰窑、郫都区的大坟包窑等,都可以通称为邛窑系。十方堂窑址是邛窑在四川地区古瓷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烧造时间延续最长、产品流散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民间窑场。

  
 

  何丹及其父邛窑作品

  对于今年41岁邛窑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陶烧造技艺”传承人何丹而言,邛窑的下彩和无铅彩在中国陶瓷中独树一帜,以邛三彩最为著名,“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产品精美绝伦,质朴、优雅而别具艺术魅力,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何丹认为,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此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各窑相媲美。

  此外,邛窑普遍使用了釉下彩绘、模印成型技术、捏制瓷塑等装饰和成型工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产品形态。“引人注目的是高温铜绿釉、高温三彩的制瓷工艺和技术的首创和普遍运用。”何丹说,早期铜红和钴蓝在唐代邛窑的釉下彩装饰中的出现,这些制瓷工艺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一方面造就了邛窑独特的陶瓷风格,另一方面也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极大程度地影响到长江上游地区的制瓷业,并对长江中、下游制瓷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虽然邛窑在盛唐时处于黄金时代,但两宋以来,随着瓷质等更加精美细腻的新兴窑系的出现,邛窑逐渐衰落,以致荒废。到了南宋末年,加上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传统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邛窑烧制技艺也因此失传了800多年。

  为了找到这一四川独特的技艺,何平扬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最终研制成功。

  何平扬与邛窑的故事,得追溯到1972年。那时,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邛崃县政府筹建美术陶瓷厂,会画画的何平扬被招进窑厂当美工,从事研究和恢复邛窑生产工作。何平扬曾感叹说,“邛窑是四川名窑,邛窑文化也积淀了2000多年,如果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了,不仅是个重大损失,而且后人也一定会责骂我们。所以再难,我也要把这件事做下去,不仅我,我希望我能这些技艺和文化传递给我的子孙后代。”

  
 

  何丹及其父邛窑作品

  随后,何平扬不仅通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了邛窑的烧制技术,还掌握了制坯、制模、注浆、修坯、装饰绘花、釉色以及装烧全套技术。窑厂的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他坚持了下来,数十年如一日。经年积累也让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圈内知名的专家。何丹说,“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邛窑的烧制技术,父亲只能拿着出土的邛窑残片,一边烧一边比对,进行试验。为了将古邛窑的高温釉下彩艺术品恢复得原汁原味,父亲还曾专程去甘孜、云南、西昌等地去寻找古邛窑矿物釉料。经反复实践研究,终于仿制成功了邛窑无铅绿釉,豆青,豆绿,黄,褐,黑釉等传统彩釉。使盛唐邛窑特色得到发扬光大,还研制出金砂釉、鱼子纹釉等,让邛窑重新呈现焕发光彩。”

  父传子艺,是何平扬的心愿。1999年,儿子何丹从卫校毕业,放弃学医的专业跟随父亲学艺,通过父亲十几年的言传身教和他的勤奋苦研,从熟练掌握练泥、制坯,到上釉、烧瓷整套工艺流程,再到独立进行雕塑设计、创作烧制新作品。2000年,何平扬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工作室”。何丹踏着父亲前进的步伐重走邛窑文化传承之路。

  
 

  何丹及其父邛窑作品

  “手艺人要能受得了寂寞,守得住清苦。”何丹说,要学习这些技艺需关起门来整天反复实验才能掌握精髓。

  “还好我将这些手艺都从父亲手中传承了下来,将古法烧制邛窑的技艺也保留了下来。”何丹说,父亲何平扬不但是唯一一位复原古邛窑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人,还是能用古法烧制邛窑的工艺大师。何平扬给自己的孙子取名为何艺承,意思是继承发扬邛窑这门古老的艺术。何丹还告诉,儿子何艺承所在的学校现在也在校园中开展有关课程来传承邛窑文化。“看到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邛窑文化,我们心里很高兴。”

  唐宋时代,邛窑烧制生产了大量的省油灯,并在当年风靡一时,广为流传。

  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展厅邛窑陶瓷系列展柜里,静静摆放着一盏邛窑省油灯。这件古朴、大气、精美的邛窑陶瓷,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虽然邛窑未见于史书记载,但是关于省油灯的记述却非常多。

  曾在成都生活7年的宋代诗人陆游曾描述过这种小小的灯盏“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即把灯芯及油置于灯盏表面的内凹处,然后注清水于与夹层相通的小孔中。在孔中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油面温度,避免油经加热后迅速蒸发。

  
 

  何丹及其父邛窑作品

  邛窑生产的省油灯盏在唐宋风靡一时。当时的读书人贫寒清苦,常常挑灯夜读,而邛窑省油灯的创造为读书人提供了方便。省油效果究竟如何?据科学测试,省油可达20%-30%,夏季比冬季尤为明显。而邛窑所制的省油灯,自成一格。从邛窑遗址发现的省油灯的碟壁,中空夹层,侧有小圆嘴用以往夹层中注水,与陆游描述的完全一致。

  如今,邛窑依然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焕发光彩,走近四川博物院陶瓷馆馆内,便能亲眼目睹邛窑的邛窑的彩斑、点彩和彩绘;成都博物馆的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三重莲瓣错落有致,两盏油瓷灯就是传说中的“省油灯”,件件都是邛窑瓷器中的精品;杜甫草堂博物馆出土的邛窑,静静地等待着游客的参观。

  如今,坐落在苍翠的汪山脚下,北临南河的邛窑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很多市民在周末休闲的首选地。逛邛窑遗址公园,参观博物馆、上手工陶艺课、体验民宿……在邛窑考古遗址公园不仅能看到一座座古老的窑包,还能看到极具特色的川西民居。同时,邛崃市政府还在邛窑文化遗址公园内为何平扬父子创建了约400多平米的崭新的工作室。

  “现在有政府积极推进邛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我们很受振奋,未来,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了解这些文化的价值。”何丹说。

  邛窑,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四川青瓷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宝贵的的智慧和精神的血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作为邛窑传人,我父子数十年如一日,着力研究恢复传统邛窑烧造技艺,深受业界认同。”

  偶尔,何丹也会走进川博,再次凝望那盏省油灯,它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这方土地上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凝结在淡彩釉色上的千年时光,也是我们对邛窑的传承与守护。何丹说,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就像众多专家学者所论断的那样,在邛窑的影响下,先后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创造了富丽华贵的唐三彩。它是中国后世五彩缤纷的彩色,是彩绘瓷的拓荒者和先驱者。

  原成都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文博研究馆员缪永舒告诉
 

  何丹及其父邛窑作品

  此外,和汝窑、官窑、钧窑等相比,邛窑具有巴蜀文化的影响,并影响了四川地区很多窑口的发展,如都江堰、郫县、成都的青羊宫窑址等。且当时的瓷器是最大的商业用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如今,邛窑对于研究、传承巴蜀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继续挖掘、传承下去,让我们下一代能看到很多的邛窑的美。” 缪永舒表示,古蜀文明是优秀的历史,邛窑是天府之国的骄傲,是祖先凭智慧创造的文化。

下一篇:奥地利4月生产指数攀升
上一篇:紧缩时代欧洲加速“分裂”,外围市场“吓坏了”,意大利遭遇股债双杀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