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冲刺IPO:防晒硬科技还是智商税?

2022-05-21 15:08:17

  排版 艺馨

   监制 Yoda

   万元雨伞竟然不防水?近日,奢侈品牌Gucci和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推出的联名伞,引发有关雨伞“智商税”的热议。

   无独有偶,一把伞售价超过200元、雨伞界的“爱马仕”的蕉下小黑伞,也被质疑收割防晒智商税。

   盛夏之前,蕉下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发起IPO冲刺,拟冲刺“中国城市户外第一股”。

   「不二研究」据其招股书发现,尽管蕉下在近三年的营收规模快速增长,但净利业绩并不亮眼,或由于营销费用蚕食利润。同时,其营销费率不断增加,但研发费率却在逐年降低。

   毋容置疑,蕉下已经是国内防晒市场的“收割机”,但其究竟是硬核科技还是智商税?争议从未停止!在其推开IPO大门之后,用脚投票的资本市场,总会有自己的判断。

   01

   一把小黑伞撑起一个IPO

   2013年,两位85后理工男马龙、林泽共同创立蕉下品牌,推出首款防晒产品双层小黑伞。据称“蕉下”一词取自“芭蕉叶下”,代表其致力于满足年轻女性对户外防晒的追求。

   尽管营收三年翻6倍并维持高毛利率,但蕉下的“造血”盈利能力却并不出众。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10.9万、6022.3万、2021年,蕉下线上店铺和电商平台产生的收入分别为2.86亿、6.18亿和19.47亿元;通过零售门店及其他产生的收入则分别为0.31亿、0.32亿和0.66亿元。

   以2021年为例,其线上销售收入占全部自营渠道收入的80.9%,线下零售门店的营销贡献率不足10%。

   或由于此,伴随互联网获客成本不断增高,蕉下的的广告及营销开支也在不断增长:20192021年,蕉下的分销及销售开支为1.25亿、3.23亿、11.04亿,同期营收占比分别为32.4%、40.7%及45.9%

   与逐年高企的营销费用相比,蕉下的研发费率却呈下降趋势。20192021年,蕉下非防晒类产品收入分别为0.03亿元、0.77亿元、4.9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0.7%、9.6%和20.6%。

   尽管其试图丰富营收 于招股书披露的业绩期间,其共有22款精选单品各自曾取得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其中包括2017年或之前推出的双层小黑伞、口袋系列伞、胶囊系列伞等防晒精选单品。

   在产品开发上,蕉下采取“开发精选单品”的策略,并以持续生产爆款的能力为傲,但是,「不二研究」发现,在蕉下的经营环节中,其生产环节依赖代工厂,销售环节依赖电商渠道,仓储物流同样需要供应链平台协力,或其仅有产品设计与品牌营销环节完全独立掌控。

   蕉下在招股书中也称其所有生产均外包给合约制造商,“与合约制造商合作可让极为灵活地管理供应链,优化运营”。据招股书显示,蕉下有166家合约制造商,大部分合约期限只有一年。

   图源:蕉下官微

   代工厂的B面,其风险弊端同样明显,蕉下也在招股书中坦承,其与第三方合约制造商以非独家方式合作,可能会遭遇与合约制造商有关的运营困境。

   在「不二研究」看来,与许多网红品牌类似,蕉下的后端供应链并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难以打造产品的核心护城河。距离破除“网红局”、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蕉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结语

   防晒硬科技还是智商税?

   据灼识咨询,中国防晒服饰市场规模由 2016 年的 459 亿元增至 2021 年的 611 亿元,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958 亿元。

   潜力蓝海之下,新入局者众多;防晒及大户外赛道的未来竞争,可以预见会越来越激烈。

   或许“氪金”网红产品,或许崇尚硬核科技,或许源于冲动消费的“智商税”,但是,消费者终将回归理性。

   抛开防晒硬科技还是智商税的争议,蕉下想要继续夺取消费者心智,已经不能仅仅停于出圈的营销与华丽的“外衣”;其内层产品力、科技力、品牌力等缺一不可,这又与每个经营环节息息相关。

   正在努力推开IPO大门的蕉下,不仅需要打动消费者,也需要说服资本市场。

   部分参考 1.《蕉下要上市,“防晒”是一门好生意吗?》中国新闻周刊

   2.《蕉下冲刺港交所:从防晒产品拓展至城市户外市场》IPO早知道

   3.《蕉下冲刺IPO:赶在智商税收完之前》鹿财经

   4.《一把伞卖200元,靠防晒出圈的蕉下要上市了,去年亏近55亿》见闻IPO

下一篇:三峡集团 白鹤滩水电站9号机组安装完成进入调试阶段
上一篇:马斯克:特斯拉正组建硬核诉讼部门,直接向我汇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