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华润万家陷“泥潭”,传统商超还有机会吗?
而多点也曾多次传出在港IPO,一时间登陆资本市场似乎成了传统零售的共识。
然而,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大型商超,在疫情的“黑天鹅”面前。市场的态度愈发谨慎。
5月17日晚,沃尔玛发布2023财年第一财季业绩,经营利润等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截至收盘,沃尔玛美股跌幅达到11.4%,创下自198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此前尝试在港股IPO的物美科技,这一计划已被逐渐“搁浅”。
华润万家赴港IPO?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华润万家第一次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
2021年5月,有消息称,华润集团拟考虑让华润万家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或募资20亿美元,IPO最早可能在2022年进行。
近期又有消息指出,华润万家在20亿美元香港IPO之前的一轮融资中筹集了4亿美元,碧桂园据悉在华润万家的这轮上市前融资中领投,农银国际、中银国际、中金资本均有参与。
但碧桂园方面并未对此消息作出回复。华润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向媒体表示,市场传闻,不予置评。公开信息显示,华润万家由华润万家有限公司持股67.02%,海外企业致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1.69%,台湾企业稳信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27%。
2015年,华润万家收购英国TESCO,但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业绩一落千丈,从上市公司华润创业中剥离,大规模关闭效益不好的门店,开始布局中高端零售,代表品牌为Olé等。
整体来看,在多次并购后,华润万家作为老牌零售企业,整体规模属国内前列。
但近年来为应对电商和疫情的挑战,华润万家的规模也在不断缩小。201520年之间,近年租约正逐步到期。华润万家也在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关店代表着规模进一步缩水,估值难以支撑,开店却又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盈利,影响业绩表现。
而如今港股排队企业众多,包括同样在疫情期间业绩受创的多家餐饮企业。2021年以来,快餐连锁品牌乡村基、绿茶餐厅、和府捞面;麻辣烫品牌杨国福;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披萨品牌达美乐都纷纷递表,但至今未能成功登陆港股。
2021年3月递表的物美科技,上市申请满6个月,上市进程于9月29日为“失效”。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物美科技拥有426家物美门店和97家麦德龙门店。2018年至2020年物美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3.78亿、227.47亿和390.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2.26亿、3.94亿和7.26亿元。
同样在港股上市的大润发母集团高鑫零售,年初至今,股价已经跌去22.04%。
目前,华润万家规模已经从首位跌落,不及永辉超市、大润发。
据《连锁超市经营情况报告》报告显示,大润发、永辉超市反超华润万家,分别占据国内超市百强榜排名前二,华润万家退居第三。
“对于传统零售企业而言,2022年并不是一个IPO的好节点。”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华润万家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仍保持前三的头部位置,但估值可能并不理想。
但业内对于本轮华润万家的投资方碧桂园报以希望,认为其可以帮助华润万家以更低的租金拿到更好的位置。
海通证券分析师认为,中小型、社区化,贴近用户是未来主要的商超发展趋势,需要品牌精选SKU,深入社区甚至布局私域流量运营。而在这一趋势上,碧桂园有一定优势。
财联社